小暑说暑

2020-07-07 16:06:01 来源: 太平人家 作者: 孟祥宾

  季节不动声色地步入了小暑。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暑者,热也。小暑意为小热,即天气还没热到让人受不了的地步。小暑的突出标志是出梅、入伏。时间一般在阳历七月之初,阴历六月。今年的小暑节气是在公历7月6日。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便由此而来。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已难有凉意,风起处皆如热浪袭来,溽湿蒸腾,内心平伏。《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即小暑节气里,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则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到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前后,气温升高,是雷雨最多的时节。有诗云:“地煮天蒸盼雨风,偶得雷暴半圆红。旱南涝北分天壤,却有荷塘色味同。”小暑时节,降雨明显增多,且雨量比较集中。这不,小暑未到,我国西南地区连降暴雨,造成了大面积洪涝灾害。而笔者所在的号称“四大火炉”之一的济南,亦阴雨连绵,使小暑失去了以往热浪翻滚、炽热灼人的势头。

  记得老家有句俗语:“小暑的雨,锅里的米。”这意思是说如果暑旱控制住了,雨水适中,庄稼就丰收在望了。所以小暑时节农民祈雨盼雨,不仅希望暑季凉爽,更盼望着能有个好收成。尽管田里热浪袭人,农民们顶着酷暑高温,挥汗如雨地干活,偶尔摘下草帽扇风,嘴里还嘟囔着:“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农谚说:“热在三伏”。小暑节气正是处于初伏前后,气温较高,光照充足,是植物、花卉生长的旺盛期。唐代诗人独孤及在《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中,就有“殷疑曙霞染,巧类闸刀裁。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的诗句。其诗形象地描写了小暑时节石竹花的盛开。

  其实,古代诗人描写小暑的诗作可谓不少。如清代诗人乔远炳的《夏日》,诗云:“蒸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断读蝉声传远树,呢喃燕语倚雕梁。眠摊薤簟千纹滑,座接花茵一院香。雪藉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再如金代诗人庞铸在《喜夏》中曰:“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初荐枕,黄你亦升堂。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晚窗无一事,步屧到西厢。”诗意描述了作者不畏惧小暑这一难熬的时节,隐匿在树林中,铺展凉席,欣赏着竹林连荫,飞鸟鸣啭,雨滴飞落,满塘荷香的景色。待到夜晚,闲来无事,漫步至西厢,暑气散尽,呈现出夏季的醉人。

  还如: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在《小暑六月节》中云:“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诗意是说暖热的夏风到了,原来是循着小暑节气而来。竹子摇曳的喧哗声表明,大雨即将来临,山色灰暗,仿佛听到了远处隆隆的雷声。正因为炎热季节的一场场雨,才有了门户上潮湿的青蔼和院落里蔓生的小绿苔。鹰感受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蟋蟀至七月则远飞到野外了。

  小暑一过,伏天即来。“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伏天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记六》中记载:“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入伏之后,绿色蔓延,滑过山坡,穿过林间,走在热闹的路上,和斑驳的树影一起摇曳……

  炎炎盛夏,琳琅瓜果。红的樱桃,绿的西瓜,紫的葡萄,黄的芒果……为暑期增添了更多的靓色,亦为人们防暑降温提供了舌尖上的味觉。

  “为花结实自殊常,摘下盘中颗颗香。”这是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描绘樱桃的诗句。有“百果第一枝”美誉的樱桃,酸甜可口,当属盛夏之佳果。素有“水晶明珠”之称的葡萄,色艳圆润,味甘爽滑,营养丰富,亦为暑期的上乘果品。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中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享有“果中皇后”美誉的荔枝,膜似紫绡,肉若脂玉,味道独特,爽口甜润,被汉代逸称之“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堪称暑中之上品。然而,降温解暑的最佳水果当属暑期最常见、且多食的西瓜,不然,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文天祥怎会在《西瓜吟》里唱出“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的绝句呢?

  如此多的水果,为人们生津解渴、消暑纳凉平添了几分快乐。当然,值此小暑季节,常去森林公园散步的我,每每走在园内的林荫小道上,便想起宋代杨万里的《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默诵几遍,不觉间也就心静自然凉了。看来,这些优美的诗文也有驱暑之功效呀。

  面对暑热,只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就能觅得一份清凉。

  原创:孟祥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尹延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