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377)21种色线72道工序 商河老粗布工艺可不“粗”

2020-12-18 10:34:1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魏俊怡 孟彤晖 济南报道

“织娘”陆秀英正在织布

  12月16日,商河县孙集镇工业园区内,在“唧唧复唧唧”的机杼声中,一位“织娘”坐在织布机前,右手投梭,木梭载着纡子引导纬纱进入梭道穿过经线,交给左手,然后拉动打板,拍打一次纬线,轮流交替、循环反复,一匹老粗布就这样缓慢地在时间流逝中成型……

  老粗布,又名老土布。其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大大小小72道工序,21种色线,经过巧妇的精心设计,可以变幻出两千余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可谓千变万化。

  2006年,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老粗布纺织技艺被收录到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位列市级非遗 老粗布焕发新活力

商河老粗布纺织所用的工具都是木质纺车、木质织布机

  据记载,以“安琦工艺”为代表的老粗布是商河县的土特产之一,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就已出现,受到居民喜欢。在商河,家家户户织粗布均出女工,未成年的女子10岁能纺线,16岁能织布。勤劳的妇女每年多得可制成500匹布,少的也可以制成300尺布。

  12月16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商河县孙集镇安琦工艺土布纺织有限公司。在宽阔的厂房内,纺织工人们正在老织布机上忙碌着。右手投梭,穿过经线,交给左手,右手拉动钢扣,拍打一次纬线,双手轮流操作,这时脚踩踏板一次,就是这样循环反复地投梭拉扣,一块粗布慢慢成型。

  其中一位名叫陆秀英的纺织工人说,她从事老粗布纺织已经十余年,如今每天纺纱织布。商河老粗布选用棉花为原料,采用不上桨工艺,用脚踏木制斜梁织布机加工而成,有着机织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2006年,这门制作工艺被列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72道工序 “老行当”在继承中创新

“织娘”张宗红正在用刷子整径

  “传统粗布的生产工艺分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等72道工序,十分繁杂,需要耐心。”在厂房内,“织娘”张宗红的手指不断活动,半米多的纬经上,经纱排列得密密麻麻,这些细小的麻纱,完全出自手工,一匹十几米长的帐布,卷起来布匹的直径仅约一寸,看起来非常精致。

  张宗红告诉记者,商河老粗布纺织技艺传承,主要是长辈向下传授和织女之间互相借鉴,学习掌握基础的织技和别花技艺。粗布别花技艺是粗布纺织技艺中繁杂的工艺,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织造形式。通过各种色线交织把代表吉祥、喜庆、丰收、富贵及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故事和书法字体织成图案,做成日常生活用品,成为一种承载文化的载体。

  “粗布纺织并不难,难在熟练掌握别花技艺,别花是在纺织的过程中利用梭子带上不同颜色的线,纺织出不同的图案,有字也有图画。”据张宗红所了解,已经很少有人会制作别花,只有少数上年纪的“织娘”能够制作。

商河老粗布的色彩十分丰富,多达十几种颜色

  “老粗布纺织在很多地方都有,商河老粗布怎么才能脱颖而出,必须要靠创新。”张宗红说,以传统纺织技艺为基础,不断汇集刺绣、绘画、书法等多种工艺,把纺织别花技术由对样数线法提升到称样挑线法,将纺织别花技术由单一色彩增加到色彩多样,从视觉上变得更加美观、逼真。图案表现在纺织技艺上,显得更加灵动多样,变化多端,有别于传统纺织技艺的是在结构上的差异。

  任重道远 希望将中国手工织布推向世界

如今的商河粗布正在一步步扩大生产规模

  要守住商河粗布纺织技艺并非易事。

  如今,老粗布技艺正遭遇传承难的困局,粗布的织造工艺极其复杂,技术、技巧主要靠长辈传授和互相借鉴学习,又没有文字书面教材。在织布过程中又非常累,如果坐在织布机前连续操作超过一个小时,胳膊、腰就会发酸,甚至浑身疼,就连熟练工,也不敢连续工作超过两个小时。正是因为织老粗布辛苦,十分考验人的耐性,现在年轻人几乎都不能坚持。

  “不管怎样,这门手工艺丢了太可惜,至少不能在我们这里丢了。”在安琦工艺土布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越看来,粗布发展不能局限于布匹,应有更现代化的眼光。

以济南安琦工艺土布纺织有限公司为首的粗布生产龙头企业正在进一步扩大粗布品牌影响力

  “祖辈都是干这行的,手艺不但不能丢而且我们还要重振辉煌。”他说,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的很多高档服饰、皮包,都是纯手工完成的。

  “很多纯手工制品,它们在现代工艺的排挤下,反而更具价值,更有市场。我觉得商河粗布一定会有自己的一番天地。”刘越表示,日本夏布和韩国苎麻织布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他希望中国几千年的手工织布文化也再次鼎盛起来,展示在全世界人的眼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尹延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