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向往的生活”什么样?这个村用4年时间给出答案

2020-06-09 09:17:39 来源: 济南时报 作者:

  在泥淤泉西村租上一间小院,83岁的张福海终于过上了“向往的生活”。

  早上5点多,他伴着鸡鸣声醒来,打开屋门,拿着水壶浇水,看小白菜的涨势格外喜人,他摘了两把。不一会儿,老伴端来了两碗热气腾腾的小白菜炝锅面,简单吃完,他们准备出门溜达一圈。

  乍起的晨风,还带着丝丝凉意,山间的空气格外清新,他们走着,一路上能遇到皮肤晒得黝黑的原住村民,还能遇到跟他们一样来租房的“城里人”。活到老年,张福海才觉得生活“有滋有味”。整个村子,像他这样的“新村民”一共有24户,其中年纪最大的94岁,最小的也已经50多岁。

  在这里,“民宿”已经成为村民“字典”里标红的词汇。无论是坐在村头乘凉的大婶,还是扛着锄头农忙的大叔,只要提“民宿”,他们立马明白啥意思,会操着乡音热情地指路。他们理解中,“民宿”等于是“来租房的”。

  位于济南市柳埠街道的泥淤泉西村,因村内有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泥淤泉而得名。村民们不懂乡村经济,只知道城里人来了以后,村里修了路,搞起了绿化,贫困户有了分红,全村脱贫了,日子越来越好了。

  住得舒坦 她一口气签了5年合同

  张福海已经83岁了,但身体硬朗。兴致来了,他还能骑着电动车带着老伴出村,到8公里外的柳埠镇赶集。他打小生长在城市,但对田园生活有种说不出的向往,虽然市区里有套170多平方米的楼房,他还是觉得“憋得慌”。知道村里有民宿,他毫不犹豫签了一年合同,家具电器都是村里配备的,他跟老伴“拎包入住”。

  以前住楼房的时候,张福海每天也就上下楼一次。他觉得外面吵闹,懒得出门。“现在抬脚就出去,到处转”,他对村里的一切都觉得新奇。

  除了看重这里的环境,他还对自家院里的菜地格外上心,“这是青菜,这是西红柿苗,这是韭菜,你看黄瓜苗都开始抽秧爬架子了,你能分清韭菜和小麦吗?”遇到来村里看房的人,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介绍。

  村里对外出租的民宿,家家户户都有这样一片菜地。听村民们说,这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带头帮着种的,租户们有啥不懂的随时问,他们长时间“不在家”了,村里也帮着照看。

  “吃不了了,吃不了了……”看着院子里郁郁葱葱的菜地,65岁的牛荣有“幸福的烦恼”,前阵子她刚让儿子拿走了两袋子韭菜,现在又长这么高了。

  牛荣比张福海早进村一周,“知道当天就让孩子带我来看了,当时就剩两套房了,我一眼就相中这房子,就它了。”签完合同的第三天,牛荣就收拾好搬来了,都没等还在家照顾孙子的老伴。

  牛荣租住的房子,比张福海家要大些,两室两厅还有阳光房。虽然价格略高,但牛荣有自己的“小算盘”,“我选的这间方正,挨着村头近还不吵,出门就是公交车,窗户外面就是条泄洪沟,夏天有水就更好了。”住进来之后,她把靠河的一间房做成了茶室,放了一台游戏机。等雨季来了,这屋里就能喝茶赏景。厨房里,牛荣收拾得井井有条,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嫌村里配的冰箱小,鸡鸭鱼肉的放不开,她还额外添置了一台冰柜。“孩子们给我电话想吃点啥了,下了班开车来就能吃上,”牛荣做好了长期居住的打算,她甚至想在阳光房里安一个自动麻将机,但总是“二缺二”就作罢了。

  虽然才住进村一个多月,但她已经跟村民们“混”熟了。走在路上,她会热情地跟村民打招呼唠几句家常,村民家里种的菜,也会给她送上门,甚至还会把做好的饭,端一盆给她送过去,她很享受这种城市里没有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这间小院,牛荣一口气签了5年的合同,她说想一直在这住。

  连带效应 一路之隔的东村也在效仿

  6月初的一天,50多岁的张永和在村里忙活了半晌,临到中午,他才有时间喝口水。“谁家里出了啥问题,打电话给村支书,他就找我来。”张永和头发微白,皮肤黝黑,是为村里租户服务的“物业经理”。孩子在城里打工,张永和住在村里,前几年老宅翻修,盖上了二层小楼。前几年,他也在城里打工,一天工钱两三百,年纪大点了,他回村里干维修,一天按照180元钱结算。虽然有点落差,但他心满意足。

  村里改造民宿三四年了,每个民居由村里统一改造,再根据房子的大小、位置的不同,以每年几千元到几万元的价格租赁,最少租一年,多的可以签5年。张永和觉得今年情况比往年都好,格外不愁租。每天,他能遇到几拨自发来的“看房团”,“房子都租出去了,就剩路边这一套了,还没装好,你们看看行吗?”他跟“看房团”介绍着。“不然咱们去泥东看看?”一个30多岁模样的小伙提议,指着马路东边的那片村子。

  与泥淤泉西村一路之隔的,是村民们口中的“东村”。泥淤泉村处于梨峪的东侧,阎家河穿村而过,河东称为“泥淤泉东村”,河西称为“泥淤泉西村”。

  村子里种满了核桃树,刚6月初,树上的核桃青果便会窸窸窣窣落下,没人捡。村南边有条贯穿村子的小河,每到雨季,山上雨水顺着河道哗哗地淌。“俺们村有山有水,方便得很嘞。”60岁出头的高敏在河道对过的山脚下翻出一片平地,想种点黄瓜,村里的劳动力都进城打工了,剩下的也大多是像她一样的老人。

  虽然只隔着一条马路,仅从村貌看起,东西两个村有些差距。西村集全村之力发展民宿,村里坑洼的地面新铺了柏油马路,给道路命名还挂了路牌,而东村则保持着更多原生态的村貌,因为没有整体规划,一些有闲置房屋的村民自行改造,对外出租。

  东村的林遥自己装修了一个院子,考察过西村的价格,她标价每年16000元,她觉得自己装修材料用的比西村好,这个价已经是“相当优惠”了。她在村子里有3间房,去年就都装修好了,她还打算弄出一片狭长的空地改造成车库,能停两三辆车。

  谈到合同签署问题,林遥满不在乎,“我们村里人实诚,你就放心住,不会蒙你的。”

  “去年有个房子被一对夫妻订出去了,今年说可能身体不太好了,没法来住了,就一直闲着。”林遥觉得闲房子空着也空着,就慢慢租吧。

  乡村民宿勾连两个群体

  这个村子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39岁的曹丽华算是年纪小的。在临着马路的路边,她有个百十平方米的超市,西村里的“新村民”们经常光顾,她的生意不好不坏,能维持生活。店里安着几个监控,没有店员,她是老板也负责收银,没生意时,她也百无聊赖地趴在收银台,闷得慌了,她就出门左拐20米,找在长条椅上的大婶们透透气、唠唠嗑。

  年轻时,曹丽华也在城里打工,她干育婴师,给人看孩子,家里亲戚年纪大了,门头房给了她,她做起了超市的生意。对于西村红火的民宿经济,她也觉得意外,谁能想到疫情下,村里的房子居然供不应求了。她家住在西村南头,前几年,村里的路坑坑洼洼的,一到下雨天一踩一脚泥,现在修了路,环境也好了,跟城里的奔波比,她觉得家里也没啥不好。谁也说不好,如果乡村民宿的配套设施发展起来,需要更多壮劳力时,会不会有更多年轻人“回巢”。

  村里的年轻人拼命赚钱,想在城市里安个家。村外的老年人撇下车水马龙,排着队拿钱进村。乡村民宿就像一扇门,把这两个毫不相干的群体勾连起来,一进一出之间,他们各得其所。一间乡村土屋,两代人的心愿清单都达成了。

  下午四点多,太阳照射地表的热度值开始下降,泥淤泉西村里,60多岁的陈强拿着锄头来到一处民居外的空地上。他早就瞧上了这个巴掌大小的闲地,还特意去村里问了,得到的回复是“种东西的话随便”,他赶紧来给地松土,至于要种什么,他还没想好。(文中张福海、牛荣、张永和、高敏、林遥、曹丽华、陈强均为化名)

  【延伸阅读】

  泥淤泉西村的“前世今生”

  从省级贫困村变身为济南最大的民宿村,泥淤泉西村用了4年。今年63岁的乔有河在村里干了32年的村支书,这里的“前世今生”,他最清楚不过。

  乔有河说,早在1994年,泥淤泉西村就被纳入了省级贫困村。在他的记忆里,村子一直都是破破烂烂,“那时候村里都没法看,街上到处是柴火堆和垃圾。村民们大多靠种地为生。”虽然前些年村里情况渐渐好转,但是村里的青壮劳力大都进城打工了,村中留守的都是老人、儿童和妇女。他估计,村中有60%以上的人在外务工。

  如何带领村民们脱贫,成了乔有河最常琢磨的事。“我们村依山傍水,环境好,还有泉水,我就想着能不能利用村子的优势,发展民宿和旅游。”

  2016年,乔有河成立了又见炊烟生态有限公司,以改造闲置院子为主,开始做起了民宿。乔有河说,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有的把家都安在那里了。村里闲置了好多房子,乔有河说服他们,采用入股分红和每年给予租金的方式,对这些闲置院落进行整合和装修,改造成民宿,让人们做到“拎包入住。

  为此,乔有河还在村里组织了一支近20人的队伍,负责这些院落的装修改造和后续维护,这样也就解决了一些村民的收入问题。“这些人一年能拿到两万多元工资,也就不用再外出打工了。”

  据乔有河介绍,村内现有长租民宿24户,短租民宿2户,共计床位128张,一跃成为济南最大的民宿村。“短租房比较紧俏,每晚1680元,要提前一周预订。”

  乔有河很忙,所有民宿的装修和设计,包括院子里种什么菜、种什么花,都要他来设计,“小到一个钉子,我都要亲自过问。”他说,现在村里135户全部都要进行改造,下一步计划扩大规模,继续打造精品农家小院。

  据乔有河介绍,现在村里已经栽种了占地70亩的果树,有山楂、黄金蟠桃、油杏等,明年就能结果。预计再种植一些花卉,计划总种植面积达到150亩。“打造旅游观光采摘民宿一体,用旅游来带动民宿。”

  【记者手记】

  民宿村转型发展背后的深思

  荒废的村居开发后充满人间烟火,曾经的省级贫困村成了济南最大的民宿村,泥淤泉西村成了中国乡村旅游向民宿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老宅改造成民宿,在一张张喜人“成绩单”背后,还有一些现实问题摆在掌舵人面前。

  村里可改造的老宅数量有限,一旦没有房源,相关配套的产业是否能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支柱?6月2日,新时报记者实地探访泥淤泉西村,村里有20多处村居改为民宿,还有的正在改建,有几拨自发组织的看房团前来。与租房热相比,村内的配套设施稍显不足,村内的三乳泉边有间茶社,这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消费场所。建老年食堂、安监控和完善活动中心,成了已入住租客们迫切要满足的愿望。如果要给来泥淤泉西村的租房群体画像,应该是年纪60岁以上,大多思想开放、身体良好、家庭无负担,来村里居住,除了能满足青山绿水的向往外,还希望能享受生活。换句话说,村委除了扮演好“物业”只是基础,想要扩大发展,如何搭建更多的配套产业,也需要破题。

  “外来人口”大多都已过不惑之年,乡村有限的医疗条件如何升级?年轻人长期居住在乡间是不现实的,他们最多每周陪伴几天,大多数时候老人们是独自居住的。一旦有突发疾病,能否第一时间送医,村里的卫生所是否能提供相应的救助?这就需要村居管理者的思考,做出应急方案,有备无患。

  举全村之力做民宿经济获发展,其他村能否“抄作业”?泥西村搞民居带动全村发展,与它一条马路之隔的东村也蠢蠢欲动,由于起步晚、缺乏统一管理,目前看来还不成“气候”,一花独放不是春,乡村发展不是一村的发展,一个领头的决策,若能带动起周边的发展,形成一个聚集效应,成为乡村民宿“教科书”式的案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济南时报 记者:梅寒 薛冬 摄影:王锋)

  责任编辑:张明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晓丹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高温难耐?别着急!本周济南气温有所下降,9日将迎雷阵雨

    8日夜间到9日多云转阴,9日夜间有雷阵雨,降水概率70%,南风短时北风3~4级,雷雨时阵风7~8级,最低气温济阳区、莱芜区、钢城区、商河县、南山区23℃左右,市区及其它区县25℃左右,最高气温32℃左右。[详细]

    06-08 09-21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 “海报新闻”全国招聘10名调查和视频记者 提供首席记者待遇

    如果你曾有“仗义执言,妙笔著文章”的青春与热血,如果你仍有念念不忘的新闻理想,如果历尽千帆你依然“眼中有光”……“海报新闻”面向全国招聘10名调查记者。成立一年来,“海报新闻”记者的足迹遍布江苏、浙江、四川、上海、北京、河南、湖南、安徽等多个省市。[详细]

    06-08 09-28大众网
  • 百年修女楼后日平移,半天就能完工 搬至数十米外的路口,修缮后将成附近新地标

    平移前,老楼被顶升1.65米高。”  5月2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作出同意济南市政府关于申请修女楼迁移工程的批复,这意味着百年老建筑获得“准迁令”。经鉴定,该建筑物现状满足进行平移保护的施工条件,且平移后需进行整体加固修缮。[详细]

    06-08 09-30大众报业·齐鲁晚报
  • 济南版“向往的生活”什么样?这个村用4年时间给出答案

    在泥淤泉西村租上一间小院,83岁的张福海终于过上了“向往的生活”。下午四点多,太阳照射地表的热度值开始下降,泥淤泉西村里,60多岁的陈强拿着锄头来到一处民居外的空地上。(文中张福海、牛荣、张永和、高敏、林遥、曹丽华、陈强均为化名)[详细]

    06-09 09-17济南时报
  • 测温入园、领开园礼包……济南2000多所幼儿园正式开园!

    熟悉的老师和小朋友,幼儿园内可爱的水车和鸟窝,仪式感满满的红毯……6月8日上午,在济南市天桥区滨河幼儿园,近200名小萌娃蹦蹦跳跳回到了熟悉的幼儿园。记者从济南多家幼儿园了解到,尽管各幼儿园都实行“自愿返园”,但很多家长选择了第一天将孩子送回幼儿园复园。[详细]

    06-09 09-12大众网·海报新闻
  • 济南一女子被天降擦窗器砸伤当场昏迷,至今无人负责

    8日,市民赵芳(化名)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反映:6月1日下午1点30分左右赵芳的母亲高女士,去济南经四路万达附近某地上班,在路过万达豪景苑小区南侧某麻辣烫店门前时,突然从高空坠落下一件物品,正好砸在了高女士的头部,当时高女士的头部血流不止,紧接着她倒[详细]

    06-09 09-08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