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兴华
既考虑了“颜值”,又增强了抵御灾害的“实力”——
古代济南的防汛智慧
眼下仍值汛期,排洪防汛、治理内涝是紧要大事。自古以来,洪灾就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古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一直想方设法治理水患,积累了丰富的抗洪经验,有些理念、方法甚至到今天也值得我们借鉴。古时的济南,在防洪排涝方面,就颇为用心,极尽巧思。
抗洪传说传递治水决心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古代城市大多建在靠近山川和河流的地方,济南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座古城的名字,就是取“济水之南”的意思,其“与水结缘”的DNA实在显而易见。一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描绘了当地旖旎的风光,也道出了济南作为风水宝地群山环绕、河流淌过的天然地理优势。
然而,这种“依山、傍水、抱泉”的地貌也使济南面临着严峻的防洪形势。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交接带上的济南城,这样的地理位置,直到当下,依然面临不小的防洪压力。2016年7月印发的《济南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也写得明确:“济南市市区地势东西狭长,南高北低,南部坡度较大,二环东路从旅游路至小清河段长度7.5公里,高差132米;舜耕路从二环南路至经七路长度5.3公里,高差105米;英雄山路从二环南路至北园大街长度10公里,高差95米。南北落差较大,在突发、历时短、降雨量集中的情况下,极易形成类似山洪的街道洪水。”各位老师儿可别忘了,咱泉城还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这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供水的便利,也要求当地人须及时排泄疏导,避免城区出现大面积积水。因此老济南人在抗洪防汛方面颇为用心,也展现出高超的智慧。
首先要说,古时候的济南人,就有战胜洪水的希冀和信心。从古老的传说中,我们就能读到那份决心。比如“大禹伏龙”,相传在大禹治水时,历山脚下是一片汪洋。水底有条恶龙作怪,大禹便将济、泺二水疏通,洪水排尽,孽龙无处藏身,跃身向东窜去。大禹紧追不舍,恶龙钻进城东山上的石洞,禹上前擒捉,那龙长啸一声,破山而出。大禹追至山涧(即今日回龙洞,在浆水泉风景区),终于制服孽龙。那龙穿越时出现的洞,后人便称为龙洞。那座山也因此得名龙洞山,又叫禹登山。
再比如“井中锁蛟”。相传大舜时东海有一条“黑蛟”,名叫巫支祁(无支祁)。此龙身长百尺,青躯白额,金目雪牙,摇头晃尾,朝思暮想要当天下首领,多次找舜要求均被严厉拒绝。舜选大禹为首领,巫支祁怀恨在心,全力以禹为敌。他令东海鱼鳖一起出动发大水,淹没村庄、淹没历山。大禹带领百姓日夜治水,怀揣照妖镜,身带定海针,手挽降魔铁索,乘木筏在风浪中与巫支祁搏斗,用铁链将其穿鼻锁颈,投入了舜井。巫支祁不甘心:“什么时候放我出来?”禹说:“等到铁树开花。”自此,济南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其实,“锁龙井”在我国多地都有,传说也是各式各样。即便济南的“舜井锁蛟”也有其他版本。不过,它的意义不在于真实,而在于反映出人们坚定的治水决心,表达了人们与大自然和平相处的美好期许。
芙蓉街发现古水渠残留
当然,古时的济南人治水,并非仅嘴上说说,而是充分付诸实践,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完善。
据考,济南古城的排水系统堪称先进。济南考古所所长李铭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为此点赞。原来,2018年芙蓉街提升改造时,考古专家们发现了古水渠残留,还有两条暗渠,明确这里有“从芙蓉街泉群经由梯云溪”“从王府池子经由马市街”两股水流,先入泮池,再经玉带河流入曲水亭街,最终奔向大明湖,这下子,此处的排水线路变得愈加立体又明晰。考古人员还在芙蓉街中段、北段的路两侧,分别发现古水槽,考证出老城的双水道排水系统科学合理。“这既能做泉水通道,又方便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呈现泉水人家的美好图景。如果遇到暴雨、洪水,更能迅速将积水排出。”李铭说。既考虑了“颜值”,又增强了抵御灾害的“实力”,这设计令人啧啧称奇。
前几年在宽厚所街发掘的明代宁阳王府(下图),排水也非常到位。李铭还专门作了研究阐述——其排水系统由房屋前后的散水、凹面形或凹槽形的明渠式水道、覆盖石板的暗渠式下水道、院墙上砌出的排水口共同组成。考古人员在宁阳王府清理出10条暗渠,总长度达400多米,宽度约60厘米,高度在60厘米至80厘米之间,与现代的城市地下排水管的口径相差无几。王府南高北低、中间高两侧低的地势使绝大部分水最终被汇聚到北部贴近东、西院墙内侧的两条主下水道内,通过北院墙东、西两端的主排水口流出王府,排到北部的低洼地带。排水口较为宽大,建造者还在墙内通道中竖立了三根方形石柱,它们既可以起到承重上部墙体的作用,又能阻止外人从排水口进出,是一种有效的防盗措施。建造者还特意在南院墙上直接砌出排水孔,解决王府最南部远离主排水道的问题。“这套完整的排水体系,充分利用地势的落差,明暗渠结合,立体架构,证明其在建造之前也经过了科学合理的设计。”李铭认为。
而就着地势,很多街道也成了天然的排水道。李铭说,古时济南城内只有一条东西方向的西门大街,就是现在的泉城路。古城内与泉城路相连的南北向街道都是南高北低,高度差大约是30度,且下有沟渠,实现上下两层都可泄水,可以更大程度地向北排水。
另外,老济南城的蓄水面积也非常大,实力与颜值兼备的大明湖(上图)功不可没,正如明代诗人王象春所感叹“湖在城中,宇内所无;异在恒雨不涨,久旱不涸。”大明湖就好似个“中转站”,城内的水流进护城河,在这里汇集。有史料记载,古时的大明湖称历下波或历水波,南至濯缨湖,北至鹊山和华不注山。这使得济南城的单位蓄水量相当之大。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曾巩任齐州(即今济南)知州时,为防御水患,修建了北水门,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旱时提闸蓄水,涝了就放闸泄水,工程也引湖水入小清河,使得湖水经年水位恒定,并在沿湖修建亭、台、堤、桥,使之渐成游览景观,环境美不胜收。
治水防洪,古代济南人还有一道防线,便是“城防”。这一战略针对的是来自济南城外部的洪水侵袭,主要指发源于泰山山脉的山洪。从汉代起老济南人便开始不断修筑、加固城墙,以便起到隔绝山洪侵入城内的作用,从汉代土城墙升级换代到明清时期牢固的砖砌城墙,而且古代济南人还拥有较为高超的城墙建筑技术,通过特殊的处理方式来增强城墙防洪能力,例如宋代在城墙地基处插入木桩,明清时期在城墙基础部分使用内外多层石材,来达到坚固城墙的目的。老济南人又在内外两道城墙开挖护城河道,使其成为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也是关键的泄洪分流通道。看来,在泄洪这件事上,古人想得已经相当全面。
低调的“梯云溪”
说起在济南治理水患的历史名人,就不得不提明代太守沈华东,他主持开凿了“梯云溪”。据明代崇祯年间刘勅撰写的《历乘》中记载:“芙蓉泉,韩观察宅,其水逶迤而北流至泮池,沈华东太守浚其渠,名曰‘梯云溪’”。清代诗人董芸在他的诗集《广齐音》中也提到了梯云溪。这条溪是从芙蓉泉直通到府学文庙泮池的泉溪。
据史料记载,梯云溪开凿于明万历庚子年,即1600年。但也有专家表示,这只是梯云溪被命名的时间,其存在时间至少要再早65年。当时,芙蓉街一带泉水众多,只关帝庙里就有武库泉、芙蓉泉和飞霜泉三处泉眼,还有南芙蓉泉、水芸泉、濯缨泉、腾蛟泉、起凤泉等诸泉。众泉汇流,风光秀丽非常。但在雨季丰水期泉水漫淌,经常淹没泉溪西边的民居、商铺,形成水患。沈华东任太守时,根据泉水流向,以芙蓉泉为始,开凿疏浚水道,把泉水引向北边不远处的府学文庙的泮池中去。如此一来,既消除了水患,又使活水注入泮池,保持了泉水的清澈。在2009年重修关帝庙时发现的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碑刻《建醮三年圆满碑记》中就印证了这件事:“百年之武库、飞霜、芙蓉泉,北注泮宫。”泉溪流入文庙,象征了文人士子历经十年寒窗,一朝青云直上。因此泉溪被称为“梯云溪”,意即顺着这条泉溪便可入泮,开启仕途之路。有文献记载,清康熙初年,此地商贾云集。为了方便通行,梯云溪由明渠改为暗沟。随后经时代变迁,岁月流转,梯云溪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但它在老济南城防洪抗洪方面的确功不可没。
时间转回当下,多少防汛工作人员奋战在岗位上,全力值守,确保万无一失——对承担济南市排水任务的市排水服务中心对泵站设施、设备进行了集中保养,确保其完好率在100%;今年汛期以来,济南市还对济齐路二环西路西、山大路花园路口、北园大街三孔桥等19处易积水的地点进行改造。发布紧急预警后,各部门均进入备战状态,小清河、护城河于预泄,小型水库、塘坝溢洪……让济南安全度汛,成了大家共同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在防汛抗洪中,科技防汛已成为利器。有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加持”,启用了“智慧水务”系统,济南市实现了科学精准防汛,汛期桥涵应急信号控制系统还可发布积水水位实时测值和设定报警阈值发布预警信息,为交通避险和内涝治理提供支持……
鉴往知来。治水防洪是千秋大计,是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这条路任重而道远,需要下绣花功夫,需要常抓不懈,驰而不息。(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叶楠楠 报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兴华
今天上午,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第八届济南国际泉水节将于9月6日至11日举办。为了增强泉水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本届泉水节和去年一样,设置了预热活动,包括2020新青年音乐市集狂欢、泼水节等两项活动。[详细]
据了解,济南市社保中心与七家银行(中行、农行、工行、建行、齐鲁、农商、邮储)联合打造“社银合作”一体化服务。据悉,为进一步拓宽社保缴费渠道,市社保中心在今年1月就已将企业社会保险费缴纳功能延伸至合作银行的柜台。[详细]
1286年,程钜夫(原为宋臣,南宋亡之际随叔父降元,后官居御史)奉忽必烈之诏搜访江南贤士,集结了21名遗逸才俊,以赵孟頫居首。为后世留有《鹊华秋色图》《秋郊饮马图》《秀石疏林图》《浴马图》《水村图》《红衣罗汉图》等书画珍品。[详细]
8月28日上午,第四届“中华老字号(山东)博览会暨老字号品牌发展高峰论坛”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济南槐荫区日照路1号)开幕。现场设置了各省团展区、品牌荟萃区、美食展区、医药健康区、名酒名茶区、非遗技艺展区、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专区和新制造优质商品展区共八大[详细]
“我抽到两套房,一套在14层,一套在18层。”张马屯村村民梁先生激动地说。8月28日,王舍人街道新东站片区安置一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房现场热闹非凡,村民看着自己抽到的房号喜不自禁,“激动”“真高兴”是他们说的最多的话。9月1号,村民就可以领到新房的钥匙。[详细]
8月28日,中国(济南)前沿医疗科技高峰论坛在济南喜来登酒店举行。此次论坛以“前沿科技赋能医疗健康产业、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为主题,由济南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管委会、招商银行济南分行、济南国际技术人才港承办。市委常委、副市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