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陈凤祁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稳 毕胜 吕乐 济南报道
图:75岁的崔兆森喜欢收藏,他将近30年的藏品集中起来,在济南的家中办了一个家庭博物馆。(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图:在他的家庭博物馆里,有14000多件藏品,这些藏品并不是价值连城的古玩珍品,而是充斥着70后、80后回忆的老物件。(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世间的苦啊,爱要离散雨要下;世间的甜啊,走多远都记得回家。平凡的我们,撑起屋檐之下一方烟火,不管人世间多少沧桑变化。”2022年开年的爆款年代大戏《人世间》,讲述周家三兄妹以及邻里朋友们50余年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击中了无数人的泪点。
几乎不怎么看电视的崔兆森,最近也迷上了《人世间》。已经75岁高龄的他,每天都会在家循环播放这部剧。用他的话说,他和剧中周家老大周秉义算是同龄,也在部队当了多年兵,《人世间》讲的就是他这代人的人生。而他家也有一部家庭博物馆版的“人世间”,那是他花了数十年的时间收藏的近1.5万件老物件,承载着他们家三代人的生活记忆。
1.5万件老物件背后的光阴故事
“外形低调却内藏乾坤!”在济南经七路附近一处居民楼的地下室,400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放着14505件老物件。若不是门口“济南齐泉博物馆”的牌匾,你根本不会想到这里居然藏着一间博物馆。
其实,这14505件藏品,并不是价值连城的文玩珍品,而是从他家三代人的生活中集聚甚至“淘汰”而来的物品。小到糖纸、火花、信件、杂志、黄历、课本、大哥大,大到收音机、自行车、冰箱、电脑、缝纫机……都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有的甚至是别人眼中的废品。但是,置身其中,就如同走进了时间,过去的时光重又“看得见、摸得着”。
“我收藏的老物件,其实都不值钱,但在我家里却都是宝贝。”崔兆森熟练地向记者讲述着他这14505件宝贝背后的故事。
“这是我当年的第一部大哥大,1992年花了两万一千块钱买的;我母亲当年做针线活用的箩筐、缝补袜子用的袜板;父母、我、我女儿老少三辈人用的语文课本……”崔兆森说,这些老物件几乎全是父母、兄妹和子侄用过的东西,有母亲生前的嫁妆、父亲生前的军装、他和兄妹小时候的课本,以及女儿坐过的婴儿车等。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崔兆森收藏了从工作第一天起收到的信件。崔兆森说,90年代后通讯方式急剧变迁,从信件演变成了固定电话、大哥大到手机。“这里是我用过的10部手机,从大哥大到摩托罗拉,再到现在的苹果智能手机。”
崔兆森说,每一个老物件儿都有一个时代意义。“现在的三大件我听说是车子票子房子,我们那一代人当时也兴这个,叫三转一提溜,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提溜就是半导体收音机。”崔兆森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道,这是咱济南出的春燕牌手表,这是咱济南出的梅花牌缝纫机,这是著名的凤凰牌自行车。
崔兆森还收藏了从1913年至今的一百余本黄历。崔兆森说,这些黄历,除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外,还讲述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迭以及光阴的故事……
被《大众电影》拉长的旧时光
崔兆森喜欢收藏,他将20多年的藏品集中起来,办了现在这间家庭博物馆。谈及创办这间博物馆的初衷,崔兆森说,这一切还得从1994年说起。
“年轻时憧憬未来,中年面对现实,老年开始怀旧。”崔兆森说,他真正开始搞收藏是1994年,那一年,他女儿去北京上大学,正赶上老伴单位分了一套三居室的宿舍。“两间做卧室,一间当书房。这辈子我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房,我决定系统地整理一下以往的生活资料,这成为我漫漫收藏路的开端。”
崔兆森说,除此之外,他母亲对他的影响也颇深。“当年我家里居住最拥挤、最困难的时候,是10口人住57平方米的房子。就在这种情况下,我母亲把我的小学语文书一本不拉的全保留下来了,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
在布置书房的过程中,崔兆森找到了20多本旧《大众电影》杂志。静静坐在书桌前,一页一页翻阅已然泛黄的页面,沉睡在脑海深处的中国电影往事,一帧一帧开始重放。崔兆森说,从那一刻起,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把《大众电影》杂志收集全。“这就是我走上收藏的一个起点。”
此后十余年的岁月中,逛文化市场、旧书市场,找大众电影成为了崔兆森最重要的业余生活。“我跑遍了济南之后,也到全省各地甚至全国各地,北京的潘家园、上海的文庙,还有南京、武汉等地的文化市场,只要出差到那里,我每次必去。”
让崔兆森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听说上海有十几本《大众电影》杂志,二话没说,他连夜做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早晨五点到的上海。对方感动于他的执着和坚持,还专门给他便宜了一些。“每一本来得都不容易,都要付出挺多。”
如今,崔兆森收藏了《大众电影》从创刊以来到现在70余年的全套杂志。崔兆森说,这些杂志不仅见证和伴随了中国电影的成长,更见证了过往的这70余年的旧时光。
128本日记浓缩普通人的一生
14505件老物件中,崔兆森说,让他觉得最有意义的,肯定是他坚持50余年写的128本日记。
崔兆森至今还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从1970年入伍那年至今,50余年从未间断过一天。“1970年12月22号,我参军入伍,从这一天开始憧憬着未来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就下了一个决心要写日记。”
“到今天已经写了51年多了,这些日记记录了我这50多年的生活历程,也记下了家国变迁、时代履痕。对我来讲,这是一个坚持的过程。时代和人生,就浓缩在这128本日记里。”如今,这些日记本摞起来足有两米多高。2016年,崔兆森把所有的日记录入到电脑里,总计1500万字。
崔兆森说,每天都写日记的习惯,让他经历的每一天都是不可复制的,都有着独家的记忆。“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会继续写下去。”
2015年9月25日,崔兆森创立了“齐泉博物馆”。“创办这个家庭博物馆,是想让你们这代年轻人知道,我们这些老人是怎么走过来的,见证我们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
“齐泉博物馆”创办近7年的时间,每年都有两三千人来到这里参观怀旧。尤其是每年寒暑假,有时一天会有上百个孩子来这里感受这些老物件所反映的近70年来的生活变迁,附近的一些社区和单位也经常把党建活动安排在这儿。
每当这时,崔兆森总是亲自为参观者讲解。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但是在这件事上崔兆森仍然精力充沛。
不过,最近,崔兆森也有些困惑。“平时是我和哥哥一起打理着博物馆,哥哥已经80岁了。随着年龄的增加,光每天擦拭这些橱柜、维护这些藏品就渐渐有些力不从心了。”崔兆森想在有生之年,找到一家大型的文化单位一起合作,把这些历史传承下去。“坚持把它继续做下去,尽快地寻找出路,为社会留下这些老物件。”
崔兆森说,这间家庭博物馆是他的精神寄托,每当置身其中,就感觉时光好像被留住了一样,似乎是暂停了这七八十年的时光。“时间可以是一段记忆、一段历史、一段文化,而博物馆就是一个留住时间、承载历史、传承文化的地方。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那些老物件就像一个个‘路标’,让人们能看见来路,有迹可循,也更清楚未来如何走下去。”
图:每一件藏品背后都书写着时光的记忆,也记录着崔兆森生活里那些尘封的故事。(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图:崔兆森翻开他引以为傲的日记本,这些日记是从他1970年入伍那天开始记录的,那里面记录了过往至今的点点滴滴。(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图:崔兆森收藏的老电脑。(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图:崔兆森收藏的通信工具。(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图:崔兆森收藏的自行车。(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图:崔兆森收藏的“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图:崔兆森的家庭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老物件的集中地,而是一个留住时间、承载历史、传承文化的地方。(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图:崔兆森会经常打扫,因此博物馆里虽然是些老东西,却近乎一尘不染。(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陈凤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