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罗轻裁渲染千载风流,槐荫匠人织就舞台上的国韵浪漫

2022-07-26 16:02: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岳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岳璋 济南报道

  在璀璨耀目的文化之海中,孕育了拥有不可撼动地位的文化符号——戏剧。从水袖青衣到蟒靠帔褶,从惊鸿一舞的《只此青绿》到经久不衰的《茶馆》,样式迥异、变化多端的舞台服饰对应着不同的人物角色,彰显着这门艺术独特的生命力和时代背景下的国风文化。近年来,国潮风起,如何使华服新生,以新式舞台服装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国人气度成为了从业35年手工戏服设计制造者杨萍和她团队的研究方向,7月26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杨萍的工作室,见证一匹匹素胚如何在她们的手中脱胎成为万众瞩目的锦罗华服。

  宝藏员工技艺打磨40年,二十余人每年制作千套戏服

  “别看我们员工少,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的作品登上现代舞台,每年能制作上千套戏服,这都是我们宝藏员工们的功劳。”杨萍介绍,公司的前身是原全国四大戏装之一的济南剧装厂,是一家可以自主设计和生产舞台戏剧服装、影视剧装和民族服饰品的公司。现在的公司里,虽然只有二十余人,且人均年龄在50岁左右,但每个人的技艺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付玉荣就是杨萍口中的“宝藏”之一。而她从业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位如“魔术师”般的父亲。

  “看着一张张图纸从父亲手中,变成精巧美观的戏剧头饰,我就感觉他像一名魔术师。”付玉荣告诉记者,她的父亲是一名济南戏剧厂剧装戏具制作师傅,主要负责制作戏剧的头饰,看着父亲制作出的精美道具,让本就爱美的小女孩钟情于剧装服饰的制作,那时起,她便开始了解和接触头饰制作。

  从文字到到成衣,做剧装不仅仅需要做剧装

  多年来的从业经验,让设计师亓新梅对设计与有着独到地见解,也让她的设计方式有些许不同。戏剧源于文字,剧装也是如此,一如王熙凤的金丝八宝攒珠髻、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或是吕布的兽面吞头连环铠、勒甲玲珑狮蛮带,想要设计出一套兼具符合故事及人物特征且美观大方的戏服,则首先需要对文字一遍遍地品味。

  “制作一套戏服,重中之重便是设计地贴合主题。”亓新梅告诉记者,每接到一单新的设计,在落笔之前,她会首先反复阅读剧本,并查阅大量的文献材料,掌握故事发生的年代、历史背景、人文风貌等,到完全掌握后,再凭借她老到的经验落笔,而后再与客户一遍遍地沟通设计稿后,敲定设计样式。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舞台风格的需求也在进步,为了满足多元化的设计需求,杨萍和她的团队在业余时间都在通过网络、报纸、展览等,了解新的文化风向和市场需求,吸收年轻人的审美变化,可以说,这一团队的设计,不仅仅在设计图纸上。

  设计成稿后,经过染色、打皱、烫料、晒平等十数项工艺的纯手工共同打磨,一件剧装才能呈现在人们面前,一套简单的剧装中,却满含着整个团队近半月的心血。

  从服装到文化,做剧装不仅仅为了做剧装

  从文字到设计,从图纸到成衣,杨萍和她的团队每年所设计的戏服有接近千余套,杨萍告诉记者,她不仅仅是为了做成剧装而做剧装。

  “从凤冠霞帔,到如今的短帽小衫,剧装的变化更多地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杨萍说,山东自古以来便拥有特天独厚的文化优势,黄河、泰山、孔孟、花卉,每一种文化符号都映射着山东的文化底蕴,在她们的设计作品中,通常会将这些元素融入进去,使剧本中的文字魅力与山东的文化魅力联动,更好地宣传齐鲁本土文化。

  近日,“山东手造·优选100”入选名单公布,济南剧装服饰有限公司名列其中。与其它“手造”传承人的“单打独斗”不同,济南剧装更多的汇聚了两代人员工的集体智慧,一针一线都是对传统手艺的继承与发扬。杨萍表示,传统手工艺的发扬离不开新鲜血液的加入,她将在保护好传统手艺的同时推陈出新的同时,无偿教授年轻人这门技艺,让传统手工艺破圈发展,向世界宣传山东文化。

初审编辑:高娜

责任编辑:曹亮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