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济南向新而行

2024-03-18 14:17: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帅

  大众网记者 刘帅 济南报道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一大热词——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并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凸显了国家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视和迫切感。

  2024年,是济南市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的关键一年。实干开局,济南如何因地制宜、向新而行,备受关注。

  向“新”而行:以项目为王 塑强新优势新动能

  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顶梁柱”“压舱石”,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产业项目谋划工作成效如何,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看项目是否体现新发展理念,符合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属于“新质生产力”。

  济南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从头开始、摒弃过往,而是结合自身实际,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速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向“新”而行,塑强新优势新动能: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集成电路、空天信息等六大产业共同体加速壮大,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群能级提升,四大主导产业规模达1.6万亿元,空天信息、未来网络和量子科技等3个集群获批省级未来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已达到2.88%,首家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获批,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众创空间16家、企业技术中心15家……

  越来越多代表新动能的项目、平台在济南扎根成长,成为“新质生产力”不断发生的引擎。

  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全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现场观摩活动中,一批高质量项目陆续亮相,尽显济南抢抓项目、大谋发展的“热度”和“力度”。生物医药、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数网算力、新能源装备……不少“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高的亮点项目,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济南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以“新”提“质”:布局新兴产业 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济南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去年,济南在全球科研城市百强名单中位列第32位,较上年提升了4个位次,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居第15位,在非直辖市城市中排名提升1个位次,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位。

  成果转化是链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必要途径,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今年,济南将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中的难点、堵点。

  比如,围绕全市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布局建设济南市概念验证中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对前沿技术或取得初步基础研究成果的项目,提供技术验证、商业验证等服务;支持企业联合驻济高校院所,依托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园区等载体,建设一批通用型、行业性中试熟化基地,面向社会提供中试熟化与产业化服务;依托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促进高校院所与驻济企业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体制。

  凝“新”聚力:激活人才引擎 赋能新质生产力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可以说,抢高端人才就是抢创新资源,引高端人才就是引发展新动能。

  2023年12月27日,济南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2024版)新闻发布会。截至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69万,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近年来,人才政策“双30条”、海右人才节等一系列重点人才创新工程落地实施,济南的人才工作亮点突出,人才的集聚效应正在显现。

  要充分激活和发挥人才效能,必须以高能级平台为承托。

  近年来,济南市立足国家所需、山东所能、发展所向,着力构建了“1+3+N”的科技创新平台,包括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国家、省、市三级实验室体系以及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众多创新载体。

  经过三年发展,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先后引进13家“中科系”科研院所,在电磁驱动、先进激光、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承接国家重大任务25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67项,孵化或引进注册企业超过100家,引进“两院”院士团队20个、国家级领军人才34人,集聚各类高端科技人才超过2000人。

  可以说,随着济南人才平台载体的不断强化、人才吸引力的持续增强,科技活力和城市能级正在稳步提升。

  面对席卷而来的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浪潮,济南正在紧抓机遇,紧跟未来社会发展要求,不断向“新”而行,塑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初审编辑:谢玮

责任编辑:曹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