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看巷”之辘轳把子街:老街因形得名,长度仅有20米店铺可不少

2020-01-31 16:47:13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编者按:泉城旧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曾几何时,寄情于济南的老街老巷,青灰色的青石地板、被时光打磨的石雕台阶……苍老的让你情不自禁的想去抚摸它,感受那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流逝。时隔多年,如今的济南已今非昔比,无论从民生生活,还是整个城市的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市建设,记忆中那些沧桑、拥挤的老街老巷可能已不复存在,旧貌换新颜,它们如今又是何种模样。现在,紧随记者的脚步,逃离喧嚣的都市,放慢步调,走街看巷,再次踏上那条熟悉的街道,一同感受老济南的岁月静好。

17b33fae31b0910e8a226771480a4a3d.png

辘轳把子街是济南的一条古老的小巷子,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记载其为“辘轳把子街”。

fa7bd2a66bbaeeee277b52cbeb9474c3.png

街长二十多米,两米多宽,街两侧建筑多为商家店铺。

c5c5945482ec845921d3629713828a74.jpg

辘轳把子街不笔直、有弯道,街的走向、形态像辘轳的歪把摇臂。

7094ff02f613c16b943b60f94bbcc034.png

辘轳把子街东起曲水亭街,西止东花墙子街,北邻泮壁街,南邻涌泉胡同。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魏俊怡 孟彤晖

“辘轳转得响,麦子拔节长,辘辘转得欢,麦子钻破天”,百八十年前,老济南人基本靠一种叫“辘轳”的工具从井里打水。翻开老城区地图,有这样一条街形似辘轳的歪把摇臂,得名“辘轳把子街”。街长20多米,用5分钟能走完一个来回,却“藏”着24家店铺,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1月15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继续走街看巷,去辘轳把子街上瞧一瞧。

街长20米 走个来回用5分钟 却“藏”着24家店铺

b20f503cd925dca5e9fa18c7da7b0544.jpg

辘轳把子街上店铺众多,少有民居。

1月15日中午1时许,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沿热闹的曲水亭街北行百余米,远远看到辘轳把子街的指示牌。辘轳把子街是东西向的街。街东头树立着一座辘轳雕塑,造型逼真,许多游客都拿出手机咔嚓拍照。听当地居民说,这里还有家卖油旋的老铺子,做出来的老济南油旋香喷喷、热乎乎。

记者走进辘轳把子街,看到街窄窄的,大约2米宽。街上机动车不多,游客们在石板路上肩并肩走路。街不长,仅20余米,3分钟可以走一趟,5分钟能走一个来回。两侧建筑大多都是店铺店家,有卖煎饼卷大葱的、卖爆浆豆腐的、卖馓子的,还有手鼓店、软陶店、酒吧、咖啡厅……很少有民居。记者数了数,辘轳把子街一共“藏”着24家店铺。“算上小孙女,我家五代都住在辘轳把子街”,63岁的周黎明在街上住了40多年,她告诉记者,街上的“周黎明烟店”就是她家开的,“小店不赚,挣个买菜钱就够了”。

历史资料显示,民国时辘轳把子街就开有菇古斋古玩店,还开有一高等新民理发传习所,商业化的风格开始抬头。街巷位置重要。不远处就是王府池子和芙蓉泉,离文庙、关帝庙、教堂,少则几十米多则几百米不等……周围方圆几华里,一片不大的地方,还有道观、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有欧式建筑,也有中式建筑;有大户人家住宅,也有普通百姓住所。

拐两个拐 绕两个弯 老街形态像歪把摇臂

d3df188c4d063cecb02f6bc87fd1284a.jpg

辘轳把子街东首的辘轳雕塑。

荆宇琦在山东师范大学读大三,她和朋友从百花洲租了两套汉服,穿着在辘轳把子街上自拍。“我们从曲水亭街一路拍到辘轳把子街,这条街上小店很多,有点像北京的南锣鼓巷”,荆宇琦告诉记者,辘轳把子街的得名应该和“辘轳”有关。

据相关史料记载,辘轳是一种从杠杆原理演变来的古老的汲水工具,它由辘轳头、井架、摇把、水斗构成。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转动辘轳,水斗放到井下,再反方向转动辘轳,就会拉上满满的一桶水。而辘轳把子就是井上的Z型手柄,也像老式手摇电话的把手。转动手柄,滚轴上的绳索便一圈一圈缠绕起来,绳索端头挂吊着的水桶便会慢慢探出井口,清汪汪的井水就荡漾在水桶之内了。

记者沿辘轳把子街前行,发现街不笔直、有弯道。街的走向、形态像辘轳的歪把摇臂,和济南的牛头巷像牛头一样。以形取名的辘轳把子街,关键就在于“把子”二字。两段街就是两段“把子”,不仅内连,还分别连着另外两条著名的街道:曲水亭街和东花墙子街。从街巷子口进去一段,右拐一段,再左拐一段,总之要拐两个近乎九十度的弯才能走出去。右拐的一段、左拐的一段,两个拐、两个弯,两个方向、两段街,通通连在一起,不是辘轳把子是什么呢?历史资料显示,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城厢图》绘有此街位置,但未注街名。1934年这条街才得名,得名于《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报告中将之载为“辘轳把子街”。

“辘轳”还是“五路”?老济南人都叫它“五路把街”

关于街名,记者还听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据当地老人说,“辘轳”这两个字一般人都认得,普通话念作lùlu。可济南话不这么说,济南话念作wùlu,有如“误路”。一说“辘轳把子”这街名,就能立刻分辨出说话人是不是地道的济南人来。历史资料记载,一百多年前的一张地图上,这条老街就被标注为“五路把街”。想来,那位主持绘制地图的“知济南府事”一定不是济南人,他只听济南人“五路把子”地说,并不知济南人嘴里所说的就是“辘轳把子”,只好自作主张借其字记其音,写成了“五路把街”。

《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可见,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国已经发明了辘轳。春秋时期,辘轳已被广泛运用。3000多年来,辘轳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自来水的普及让辘轳没有了立足之地。如今,只有辘轳把子街街头树立的那尊辘轳雕塑,依然可让人们目睹它的“芳容”。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尹延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