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1——85196021

投稿信箱:wode_210@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总汇 > 大美历下专题 > 美德范儿

张兴才:照顾战友年迈父母二十年

来源:大众网济南站   作者:   2014-04-22 14:40:00

    年过六甲的张兴才老人精神矍铄,走起路来曳曳生风,他说,上有老下有小,我们使命还很重。其实,张兴才的父母早已不在,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张兴才和爱人共同照料了四位老人的生活起居,点滴琐事,其中两位是张兴才的岳父母,另外两位,可以说跟张兴才素昧平生,却胜似亲生父母般的亲人---张兴才战友的年迈父母。二十年间,提起张兴才,他的“父母”逢人便说,即便是亲生儿子,也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不如张兴才。在几年前,这个数字曾是百分之八十。

    艰苦年代结下知己

    早在1974年,张兴才同事三人作为武装部宣传干事被委派驻村。当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末期,派系斗争仍然激烈,尤其是在张兴才一行人驻扎的村里,原先的领导班子已经瘫痪,百姓生存环境困苦不堪。

    咬着牙干了一段时间后,另外两名同事全面崩盘,撤离了岗位。那时,张兴才虽然面临了重重困难,也没有想要放弃,他明白自己肩负的上级领导赋予的使命,下决心一定把村里的工作组织好,给老百姓一个安定的生活,所以他选择独自坚守阵地。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张兴才明白。仅凭他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挽救整个局面,所以他先从培养村里年轻有为的同志着手。张毅,是他最看重的一个年轻人。

    当年的张毅十六七岁左右的样子,高中毕业,正值青春,思想觉悟高,劳动能力强,积极响应村干部的号召,热心帮助有困难村民,这些闪光点吸引了张兴才的目光,他决定好好培养张毅,后来张毅成为了村里的九个生产队长之一。

    年长五六岁的张兴才对于张毅来说,就像一位知心大哥,两人不但在工作上同心携手,在生活上更是无话不谈。遇到问题,张毅总喜欢找大哥谈谈,每次都能听到中肯的建议和可行的方向,而张兴才也时刻体会着生活上被关怀,工作上被信任的温暖。久而久之,两人成了要好的哥们。

    那些年国家还实行着计划经济,所以很多时候,张兴才虽然领取着应得的薪水,却无处觅得口粮,常常需要跑去村外才能零星买到吃的,而清水煮白菜更是家常便饭,有时候还只能眼巴巴的饿肚子。张毅的父母深知张兴才的不容易,所以常常会让儿子叫张兴才回家吃饭,有时候也会让张毅偷偷给张兴才带些馒头,趁没人注意时塞给张兴才。生活上,会对张兴才嘘寒问暖,多加关心。而这些这对于独在异乡,又处境十分艰难的张兴才来说,无疑是种莫大的慰藉和温暖,感恩的种子在那时就埋下了。

    对于军旅生活充满着热切的憧憬和向往,张毅对一身军装的张兴才有满腔的崇拜。1975年冬天,张毅提出想要入伍,张兴才二话没说全力支持,帮助张毅办理妥当一切手续,就这样张毅成了新疆铁武士大军中的一员。除了知己、朋友,张毅也成为了张兴才的战友。

    兄弟病逝,父母悲痛欲绝

    退役回来后的张毅决定继续深造。张兴才便帮助张毅复习功课。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张毅顺利考取了临沂供销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得以留校任教。随后调去政治处,在此期间,张毅潜心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出了几本书,前景一片大好。张兴才为此也十分欣慰。由于张毅的原籍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后被调任历城区党校,张兴才作为其介绍人,经过一系列试讲后,留下任教,成为党校内部重点培养的干部。

    此时的张毅可谓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父母可以安心渡过晚年。但他并不安于现状,受当年下海思潮的影响,决定停薪留职,前往美国。然而好景不长,一年后,也就是在张毅四十岁的那一年,厄运突然降临,他被查出罹患肝癌。回国治疗不过半年,就离开人世。

    突然遭遇如此重大变故的老两口悲痛至极,难以接受这样沉痛的事实,精神受到了极大刺激,尤其是张毅的母亲,李金凤老人,精神变得恍惚,异于常人。张兴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说,老两口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思想比较传统,虽然还有孝敬的女儿,但他们认为儿子就是命根子,张毅是他们唯一的儿子,失去了张毅等于要了他们的命。张兴才十分理解老人的心情。每每想到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老人给予的帮助,张兴才都热泪盈眶,暗自决心尽全力帮助老人。

    这种情况下,张兴才来到老两口的家,对老两口郑重许诺,将用自己的后半生好好照料他们,帮助他们,将两位老人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对待。

    张兴才的父母去世早,在与张毅父母这两位老人常年累月的相处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虽然没有血缘,但早已胜似亲人。

    风雨无阻悉心照料,两位老人如获重生

    张毅刚刚去世的几年里,老两口情绪一度不稳定,尤其是张兴才的“女老人”,悲伤过度,时常失踪,最后总能在张毅的碑前找到。几经住院治疗,张兴才每天家里医院两点一线,无微不至的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思想上开导老人,宽心的话说了无数,老人这才从失去儿子的痛楚中一点点走出来。

    老人的住所比较偏远,女儿、儿媳和孙女以及张兴才看望时都不得不辗转倒车,几经周折才能到达,非常不利于老两口的恢复与生活。张兴才决定要为老两口换一套房子。单位分房时,身为干部,他向领导表明了情况,为老两口挤出一套房,而这套房子距离老两口的女儿、儿媳家仅有一百米的距离,张兴才也有了直达的公交车可以看望老人。在张兴才的张罗下,子女们凑钱为老人置办了这套房子。从刚开始打地基时张兴才就带着老两口去新房子看,在长久的盼望中,老两口终于住进了新房子,心情也日渐变好。沉重的雾霾在张兴才的努力下开始渐渐散去,老两口像是失而复得了一个孩子,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找张兴才来商量,重大事情交给张兴才去办,对张兴才的信任和依赖就像夕阳下的影子一天天拉长。街坊邻居也对张兴才赞赏有加,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的故事,一直以为他们是亲生父母。每次去家里,张兴才就包揽各项家务,将二老的生活起居打点的井井有条,把他们的事情看的比自家事更重要,二老也把对张毅的爱与关怀转移到张兴才身上,这也让失去父母多年的张兴才倍感温暖。

    眼看日子一天天好转了,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张兴才的“女老人”又一次病倒了。而病因是自己儿媳的再嫁,老人精神受到刺激,旧病复发了。张兴才明白老人的心结,老人住院期间,一直苦口婆心的劝导安慰,老人与儿媳的财产等问题的纠纷上,张兴才全权出面办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张兴才悉心的照顾,老人有所好转出了院。近几年老人的状况一直比较稳定,身体健康,精神状态也很不错。

    孝是一种境界,无关人性

    不仅是对这对“爸妈”,张兴才对待自己的岳父母也是有目共睹,人尽皆知的孝顺。早在四五年前,由于张毅父母两位老人情况不稳定,张兴才便常常去家中探望照顾,岳父母心生嫉妒,认为女婿由于早年自己反对他和女儿的婚事而对自己持有意见。张兴才得知后,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想老人表明了态度,赢得了老人“女婿比亲儿子更靠谱”的至高评价。两边的老人也经常走动,关系十分融洽。

    其实,对于自己做的事,张兴才并不觉得值得宣扬。他曾多次拒绝了媒体的访问,因为怕打搅老人好不容易的宁静生活。他认为,人生来都有孝敬父母的本心,然而由于境界不同,很多年轻人无法真正了解老人需要的是什么,从而给予最恰当和需要的照顾。很多人为了给老人更专业和周到的照顾,请来保姆或小时工,自己也放宽了心,殊不知,老人不求生活的多么舒适与便利,他们只要儿女常回家看看,哪怕下了班到家里站一站,让老人看到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慰藉,胜过一切保健品和营养药。

    年过六旬,张兴才在往老年人迈进的道路上越来越理解了老人的心情。加上自己勤勉、善良、刻苦的优秀品质,他对于老人总是能给到最好的关爱。他说,不求孝子之名,只是希望老人们都能有美满的晚年,也给自己的子孙树立榜样,教他们如何做人。

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孙海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