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1——85196021

投稿信箱:wode_210@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总汇 > 大美历下专题 > 美德范儿

邹桂兰:风雨无阻,学习雷锋义务理发50年

来源:大众网济南站   作者:   2014-04-22 14:48:00

    见到邹桂兰的时候,今年76岁的她正颤颤巍巍的打扫着自家门前院子里一个搭成的小棚子,里面堆满了杂物和闲置用品。原来是在响应上级号召,忙活着创城这件事。小区虽然老旧,但在居委会和热心党员和群众的带领下,墙上的小广告全部被“啃掉”,卫生没有死角,垃圾桶周边也十分整洁。机械厅二宿舍,这就是邹桂兰居住的大院。

    学习雷锋,义务理发50年

    半个世纪前,济南市民邹桂兰25岁,响应“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正值青春年华的她自学理发,免费服务有需要的人。岁月流逝,邹桂兰头发从黑到白,整整50年,她却从未放下手里的理发刀,现在仍上门给瘫痪在床的病号理发。

    谈到免费理发这一举动的缘由,邹桂兰陷入回忆,缓缓道来。1963年毛泽东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当时她在幼儿园工作,虽然充满热情,但是却不知怎么表达,总觉得能做的不多。“我不懂发明和创造,干不了啥丰功伟绩,看到学校里孩子头发长了,我就想着学理发吧,这个都需要。”邹桂兰说。由于当时幼儿园每个月都会请专业理发师来给孩子们理发,所以邹桂兰有了学习的机会。每次理发师给孩子们理发,邹桂兰就目不转睛的在一边观察,就这样过了一个月,聪明好学的她基本掌握了要领。

      买了理发工具,毫无经验的邹桂兰先从亲人“下手”,丈夫王来先的脑袋成了她的“试验田”。“揪得头发疼,我又不能打击她的积极性,只能忍着,还好她学得快,不然就苦了我了。”王来先笑着说,从老伴开始学理发,他就再也没进过理发店。

    就这样,幼儿园的孩子们有了新的理发师--邹桂兰除了是孩子们的老师,做起了理发师的兼职,为幼儿园节省下一大笔开支。邹桂兰回忆说,理发手艺熟练后,她先给幼儿园的小男孩理。“毕竟小男孩的发型简单,平头理不好就改成光头,不过小家伙们都挺喜欢,也给了我不少信心。”邹桂兰说。

      “后来小女孩也放心让我理了,有时候整个班的学生都让我负责,现在想想,那些学生都年近半百了。”邹桂兰说,半个世纪里,她用坏的理发剪也数不清了,“以前理发剪是手动的,现在是电动的,我现在学着能修理这些工具了。”

    最初的服务对象是那帮幼儿园的孩子们,愈发熟练了,邹桂兰开始琢磨着如何服务更多的人,为更多的人带来方便。离开幼儿园以后,免费理发这一行动不但没有终止,反而转向了更广泛的服务人群。“后来我调换工作,但是给人理发的习惯没变,下班后我就在传达室候着,厂里的员工和家属都来找我理。”最让邹桂兰忘不了的,是一个在国外定居的人探亲时对她说的话,“他说我和他母亲是同事,我给他的母亲、他和他的儿子三代都理过发。”

    “现在的年轻人要求比较高,我可能跟不上潮流,所以目标人群转向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上门服务。”邹桂兰这样说。现在邹桂兰住在机械厅二宿舍大院里,她理发的服务半径已经不局限在本小区。给一位“老主顾”袁志奇擦掉碎头发后,邹桂兰揉着胳膊说:“年龄大了,每次理不了几个人了,放到以前,整个幼儿园的理发几乎都让我包了。”袁志奇说,每次看到自己刚理完发精神的样子,心里十分感激。“邹桂兰是附近小区出了名的热心人,经常给老人、小孩和不方便出门的病号理发。”

    因为手艺好,再加上老年理发群体大,很多人都建议邹桂兰开个理发店。“我不愁吃,不愁穿,给人理发也不是为了挣钱,开什么店?”邹桂兰每当听到这样的建议,都会果断拒绝。

     理的不是发,是一份沉甸甸的牵挂

    说起自己理过发的老人,邹桂兰表示几乎数不清,其中的很多人已经不在人世,而他们很多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因为邹桂兰老人定期的上门理发,走的十分安详。“很多老人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头发都是我剪的,有时候我还去医院,给他们理最后一次头发,让老人利索着离开。”邹桂兰说,病床上的老人看到她都很开心,有时候临终之际的老人还想着见她最后一面。

    王来贤给邹桂兰缝制了一个记录本,这两年,大院里需要定期登门理发的老人有十几位。这些老人都在邹桂兰的小本子上“备忘”着,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十多位老人每次理发的时间,他们大多行动不便。邹桂兰定期上门理发,冬天间隔一个多月,夏天为了让老人们凉快,间隔改为20来天。对于老伴常年义务登门理发这件事,王来贤对邹桂兰给予了全力支持。

    邹桂兰说,小区里有一位姓周的老人,是她理发时间最长的一位,已经理了20年。“他身体不好,出门不便,我就每隔一个多月去给他理一次。”去年邹桂兰85岁的老伴王来贤因病住院,邹桂兰每天去照顾。有一天晚上离开医院时,王来贤提醒她该去给老周理发了。“明天你先去给老周理个发再来吧!”邹桂兰心里也惦记着,院里的老人们又该理发了,“其他人都知道老王住院了我去不了,就老周不知道,我得去给他理了。”邹桂兰说,像这样的理发对象有不少,为了便于提醒,这些老人的理发周期和王来贤的一样。

    除了有这些固定“服务对象”。邹桂兰还常在楼下“设点理发”,一边和邻居们唠嗑,一边给他们理发。

    说起邹桂兰理发的事,住在一个大院的赵冠英有说不完的话。早在1984年,她丈夫王德龙因偏瘫行动不便,在这之前就给他理过发的邹桂兰二话没说,到了该理发的时候,她就拿着工具到了赵家。从此,13年没有间断,一直到王大爷去世。

      赵冠英有些过意不去,想给她些钱。邹桂兰说:“理发是力所能及的,给钱我就不好意思了。”她不仅没有收钱,赵大娘也跟着“享受”了免费的理发服务。

      据赵大娘统计,这些年来,像这样的难得出去理发的病人,邹桂兰照顾了十几家。有些病人病重住院,她就带着工具到医院里去理。并且,只要理了第一次后,下一次什么时间该理了,她肯定准时上门去。

    邹桂兰说:“只要人家不嫌弃,谁让我理我都理。”这些年来,她给多少人理过发,谁也说不清楚。她用坏了三把推子,还用着两把推子。

    居委会贾主任说,每年怎么也有一二百人,管段民警、居委会人员,社区里的老年人、小孩等,几乎都是她理。年前往往是她最忙的时候,理发店里排不上号,一些人就到她家里让她理。

        对于邹桂兰,解放路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杨学华竖起了大拇指:“说实话,老太太真了不起,这么一坚持就是50年,更难得的是,她现在还上门给卧病在床的人理发,头发长了给她打个电话就行。”由于热心助人,邻居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儿唯独信任她。由于她心底无私,邻居们对她颇为尊敬。而认为自己只是“平平淡淡干点事”的邹桂兰,仍然没有豪言壮语,她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与人为善”。

    发挥余热,照亮身边人 

  其实,在省机械厅二宿舍,说起邹桂兰没有人不跷大拇指。杨学华这样评价邹桂兰:她的热心不只体现在理发上,她还是居委会的好帮手,卫生、老年大学、家庭纠纷都帮着解决。社区活动室举办包饺子、蒸年糕等活动,她从自家搬去工具、材料,做好了搬回家煮好、蒸好,再搬回活动室给大家品尝。碰到有人在高压线附近焚烧东西,她也上去制止。她还热心环保,每年寒暑假,她都会自发组织辖区学生志愿者一同清除路上的“牛皮癣”。“每年的爱耳日、妇女节等活动,她也都帮着忙活,她还给我们开玩笑说,她没有退休年龄,小车不倒就接着干。”杨学华说。

    学雷锋半个多世纪,帮人理发无数次,为社区邻里做了无数好事,邹桂兰却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她说:“我这一辈子就是平平淡淡干点事、安安稳稳过日子。现在都说要建设和谐社会,我没有什么能力,就发挥点余热,也算尽了一分心。”

    年过七旬的老人眼神依然坚定,从那里我们能看到雷锋的身影。

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孙海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