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张娜
◇张红心/区委宣传部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论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术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引导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太极拳注重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人群的和谐相处,深受全国人民的欢迎,被誉为“国粹”。
一、太极拳的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不一。最获认可的说法为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传说,张三丰偶见鹊蛇相斗,藉蛇缠鹊跃之机,悟理想义,又结合平生所学的《易经》阴阳之理、《黄帝内经》的经络学、道家的导引吐纳之功,综合地创造出一套具有阴阳性质、符合自然运动规律、能健身养生的一种拳术。史料记载,张三丰活了212岁,可以说完全得益于长期习练太极拳。随后,张三丰的武当弟子、徒孙将太极拳传至明清时武当以外的王宗岳、蒋发,后传至清中叶河南陈家沟的陈长兴,由陈家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二、太极拳的习练要领
习练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要求如下: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蹋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形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旋转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沉自然,脚掌虚实分明。
习练太极拳要注意做到以下要求:
1、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时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勉强憋气;
2、中正安静,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3、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通,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4、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5、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个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三、太极拳的健身原理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已经被长期大量的实践所验证,也从传统的养生学、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等方面得到论证,其主要原理有:
1、呼吸方法科学,增强肺活量。太极拳强调腹式呼吸,呼吸配合意念,就是吸气时内气沿脊柱督脉上行,呼气时内气沿前胸任脉下沉,小腹则是吸凹呼凸,这种呼吸法锻炼了肺活量,而肺活量的大小与生命长短成正比。
2、气血运转流畅,促进血液循环。太极拳的习练,要求气沉丹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上至百会,下通涌泉,达于四梢。人体从外形的四肢八节、筋骨皮到内在的五脏六腑精气神,都离不开血液的滋补润泽。习练太极拳能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加快循环频率,使大动脉畅通无阻,毛细血管经久不衰,四肢百骸肌肤就延缓了老化。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则气血饱满,健康长寿。
3、用意不用力,提高了神经系统的敏感度。人体所有功能无不是源于十万条神经的作用。任何一条神经的萎缩都将直接导致人体某一器官功能的下降。太极拳与其他拳种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以意念支配动作的运动。习练太极拳,首先是种意念运动,其次是形体运动,也即人们常说的形神兼备。长期习练之人,即使到了晚年,也多是耳不聋,眼不花,脚不沉,肌肤的敏感性异于常人,这些现象都是长期用意练意延缓了神经老化的结果。
4、柔韧肢体,防止骨质、关节、韧带的老化。凡是生命力旺盛者,其肢体都有良好的柔韧性,要使身体健壮不衰,就必须使全身筋骨皮保持良好的弹性。太极拳的旋指、旋腕、旋腰、旋膀、撑裆开胯,伸筋拔骨,缠绕拧翻,所有招式都在划弧走圆中完成,这种螺旋运动能强化周身筋骨皮及内脏各部器官的弹性,从而延长肢体器官的寿命。
5、运动适度,保持了体能的中和态。就运动与生命的关系而言,历来说法不一。一种看法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其理取自“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有一种看法认为“生命在于多静”,持此观点者多以“龟龄鹤寿”相比。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在于动与静不可偏废。超负荷的运动,无疑会使肢体疲化早衰。多静少动者,往往消化不良,四肢乏力,病气易侵。所以,过分的强调动和静,都不利于人体健康,只有运动适度,动静相间的运动,才是科学的保健运动。太极拳习练用意不用力,行功走架中强调放松入静,消耗不大,这种独特运动方式可以保持体能的中和平衡,故久练可使人延年。
6、松静空灵,超然脱俗,陶冶心性。众所周知,清心寡欲者多高寿,多欲好贪者会早亡。原因是多欲之人必多求,多求之人必多贪,多贪之人必伤神,伤神就会多病。太极拳的锻炼过程就是调节心性的过程,行功走架时,身心各部讲究松静空灵,举手投足、身形变幻贵在顺其自然,故而进退往来,状如行云流水,身心俱佳,自然延年益寿。
四、太极拳蕴含的哲学思想
太极拳从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古代哲学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
1、阴阳学说。阴阳互根、虚实相生、刚柔相济是太极拳的基本结构原则和操作规范。太极拳习练中,前一个动作左手为实,右手为虚,下一个动作必定是左手为虚,右手为实,虚实互换就体现了阴阳之理。太极拳的“实”就是某一动作达到终点的定势,“虚”是动作转换的过程,虚实相辅相成,既矛盾又统一。太极拳未动之时,虚实未现,阴阳未分,一动则虚实立现,即分阴阳。太极拳的动作在虚实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连绵不断,处处包含了阴阳对转,体现了阴极阳生、阳极生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阴阳互化直至阴阳平衡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2、中庸之道。习练太极拳要求立身中心,不偏不倚,这也体现着做人的道理,与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是一致的。“中庸”不是万事只求平均,走中间道路,而是追求一种“分寸感”,一些成语也表达了这种哲理,如“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等。我们应该在习练太极拳时积极地感悟太极的“中正”理念,用太极的立身中正指导我们日常的为人处世,做到身正、心正、避免误入歧途。
3、天人合一。习练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即要意动身随,在松静自然状态下精神高度集中,通过意念指挥和引导肢体,在意念上使自己的身体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宇宙、自然、人体的和谐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太极拳的思想精髓,是一种先进的自然观、人生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论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天是指宇宙万物,人应包括在内。大自然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天人合一强调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整体合一。太极拳是对人体、身心、形神的整体性修炼,目的是达到相互交融的境界。因此,从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技法中,可以看出它在追求健身、健心和人类与自然发展上的科学探索。
4、辩证法理。太极拳的行功走架处处体现着阴与阳、虚与实、内与外、曲与直、柔与刚、退与进、后与先、上与下、左与右、快与慢、轻与重、松与紧、动与静、形与神、开与合、呼与吸、收与发、体与用的辩证法,它们在运动中既相互对应,又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推动太极拳招式的连绵不断,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防中有攻,攻中有防,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另外,行拳过程中也体现出逆向运动、相反相成等原理,如太极拳的动作路线和意气走向可归纳为: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上下左右,相吸相系;对拉拔长,曲中求直;还有太极拳在攻防技法上,要求以守为攻、以攻为守等,都体现了逆向运动的特点,说明了相反相成的辩证哲理。
太极拳是高层次的人体运动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它在外形和本质上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庸之道、阴阳之理和辩证之法,与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有着内在一致性。习练太极拳不仅使人身心健康,也能开启心智,经世致用,使人受益无穷。在习练太极拳的实践中,感悟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奥妙,体会太极拳的深邃,从而激发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我们的历史担当,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
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张娜
7月19日,虽然下着大雨7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业负责人来到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负责施工的北京丽泽SOHO工地。除了建筑界“女魔头”扎哈·哈迪德遗作——丽泽SOHO的独特魅力外,项目施工方——中建八局一公司超强的施工质量、绿色环保的施工环境造就的“硬实...[详细]
7月25日起,关闭了近3个月的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内泉水浴场及各取水点、直饮点将全部恢复开放。[详细]
21日下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从山东政协“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重点提案办理协商座谈会上获悉,新一轮公交票制改革方案正在研究中,今后省城早晚高峰乘公交刷卡有望享五折优惠。[详细]
7月19日下午,由济南槐荫工业园区、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山东景阳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三方共建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基地项目签约仪式在园区三楼会议室举行。济南槐荫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贯鹏,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汪浩,山科大机电学院院长...[详细]
为让资源更有效地服务于妇女儿童,惠及社区家庭,槐荫区妇联、振兴街街道党工委、蔚蓝天空?齐鲁晚报艺术培训中心通力合作,在振兴社区成立槐荫区流动儿童教育实践基地,向全区流动儿童提供专属服务,并于7月14日举行启动仪式。[详细]
7月21日上午,由山东省文联主办、省书协和省美协承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美术书法展暨山东艺术馆开馆仪式”在山东省文化艺术之家大楼内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