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宋立鹏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苑文飒 聂堃
在济南先行区220国道与张仙寨路交汇处向西300米,有一处静谧的院落,院内屋舍俨然,翠色环绕,鸟鸣呦呦。草坪边随意摆放的石块瓦楞承载着耐人寻味的文化记忆,高高低低的缸和瓮里藏着过去村民的生活智慧,这里便是清宁书院。
站在院门前,看着院墙上一块块写有“活动基地”“创作基地”“交流中心”等字样的牌匾,不禁更让人好奇,眼前的乡村书院何以变成公益文化传播阵地?田园国学梦何以变成现实?
清宁书院承载着清宁村的风情古韵和淳朴民风
而文旅结合的发展之路也给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
老旧房舍留驻原乡记忆 国学加码乡村文化振兴
立夏已过,暑意渐浓。在清宁书院里走一走,乡间田园的野趣与浪漫扑面而来。伴着清宁村党支部书记刘德港的讲解,一段段历史画面浮现在记者眼前。
现清宁书院的房舍是在1975年兴建的清宁联中闲置房舍基础上重新修整而成
据介绍,清宁书院目前所处的位置为原清宁寺遗址。清宁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寺名得于《道德经》的“天之得一以清,地之得一以宁”之句,取“清宁”二字寓有天地清明宁静,万物和谐共存之意。1941年,地方民团杨明章为发展乡村教育,在清宁村创立清宁书院,后因历史原因被破坏而淡出村民的视野。随着清宁村提出以文化振兴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清宁书院于2016年再现“真容”。
清宁村剪纸非遗传承人在剪纸创作室开设了公益课堂,与周边学校联合开展文化体验课程
修旧如旧、因地制宜,这是“新版”清宁书院重建过程中的两大亮点。经过村民一番改造,村里年久失修的闲置房舍恢复了生机,变成书画展厅、阅读室、国学讲堂、村史馆、红色纪念馆、剪纸创作室、碑刻博物馆……加上从村里各处收集来的老物件和村民自创的书画作品,乡土文化与国学文化在清宁书院牵起手,原乡记忆也在这22亩土地上再度生长、发酵。
剪纸创作室内挂满了清宁村村民自创的剪纸及书画作品
村民自发组织“乡村博物馆” 城乡文化互哺促进交流融合
几把老旧的犁、抗日战争时期的居民身份证(旧时称居住证)和地契、具有年代感的凤凰牌自行车……在清宁书院,每走进一间展厅,便开启了一段不同年代的记忆。刘德港告诉记者,自重建之初,清宁村党支部便提出“乡村博物馆”这一理念,其内容采集和建设由热心村民自发组织完成。“我们想让村民通过这些老物件,找回曾经生活的岁月。也想让年轻人了解祖辈的生活,了解故乡,把乡村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清宁村拆迁时,村民把旧时用作盛放粮食或染料的缸和瓮放在清宁书院,成了书院的别致一景
很快,这份“乡愁”吸引来了八方客,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给清宁村旅游产业带来提振效应,整个清宁村乃至周边村落都呈现出乡村文化复兴的良好趋势。截至目前,清宁书院已开展国学讲堂30余期,吸引5000余人次参加活动。期间先后举办大型文化、民俗文化展览近20次,承办45次鉴宝活动。不少清宁村村民更是每日“打卡”,“天晴耕田,雨时读书;农忙耕田,农闲读书”的文化氛围日渐浓郁。
运营模式受资金制约 “留住人”成破题关键
如何让游客不虚此行?如何让文旅结合的产业模式长久发展?随着时间流逝,清宁书院面临着创新运营模式的难题,而资金成了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参观过程中,记者发现不少展览设在简易塑料棚里,后院堆砌着不少尚未整理和修补的床榻、生产工具、作战兵器等老物件。这些,刘德港看在眼里,愁在心里。
清宁书院后院堆砌着不少老物件,因缺乏资金尚未整理、无处摆放
“我们也明白杂乱的环境会降低游客体验感,更不利于老物件的保存,都是无奈之举。”刘德港介绍,2019年,清宁村随政策安排实现整村拆迁,唯有清宁书院在村党支部的争取下得以留存,由村党支部管理,村干部承担管理费用。
正门牌匾上的“清宁书院”为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所题
虽困难重重,清宁书院从重建至今也收获了不少文人学者的支持,其中包括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重建之初,我带着与村民共同创作的《清宁村志》去拜访木南老师,他被50多万字的诚意与执着打动,便题了正门牌匾上‘清宁书院’几个字。”刘德港说,这些经历给了他动力,下一步,他将带领村干部积极探索运营模式,激活传统力量。或许在不远的未来,清宁书院将成为黄河北新兴“网红”景点,文旅结合的发展之路将成为乡村文化振兴可借鉴的模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宋立鹏
今年济南市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确保2号线年内通车,开工轨道交通二期规划的全部6条线路。9号线一期工程为中心城区东北部骨干线,线路连接华山片区、王舍人片区等重点区域。[详细]
5月18日上午,山东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首批返校学生开始有序返校报到。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近日发布的《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学生返校的通知》称,经研究,定于2020年5月18日起安排学生分期分批、错峰有序返校。[详细]
5月18日出版的《济南日报》,在头版头条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的下方,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560亿元投向交通 我市今年将迎来大建设大发展时代”。济南持续发力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补齐交通网络,辐射带动周边城市,无疑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重要的加分项。[详细]
为深入开展历下区“精准普法提升年”活动,全面提高辖区企业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5月19日下午,历下区司法局走进济南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专题讲座。济南公交党委副书记、董事、工会主席石绍滕,历下区司法局副局长郎志宽参加活动[详细]
5月19日,济南各领域青年工作委员会(简称“青工委”)代表交流座谈会召开,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共青团济南市委、市检察院、市司法局、市城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城市投资集团、长清区、市街舞联盟等单位参加会议。[详细]
自从“学习强国”山东学习平台联手海报新闻客户端共同推出了学习积分刮奖活动后,已经有多名市民获得大奖,今天的大奖落在了家住山东济南的周群身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