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1——85196021

投稿信箱:wode_210@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总汇 > 印象济南 > 民间艺术

商河县鼓子秧歌 千年历史民间舞蹈艺术瑰宝

来源:凤凰网山东综合整理   作者:   2015-09-09 10:15:00

秧歌整个演出活动包括进场、辟场、按场、跑场、煞场、出场六个部分。辟场后,头伞各领己队圆场,到达两门,第一领伞在正门晃动驳棰,鼓乐随即变化节奏,跑场开始。曲线流动的场子演化至“八趟街”,队员集结成方阵,“领伞”用驳棰点鼓,队员和鼓乐猝然煞住,异常壮观。

  济南市商河县鼓子秧歌是民间百姓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瑰宝,因其舞技健美、气势磅礴、蕴藏着灿烂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列山东三大秧歌(商河县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之首,是汉族北方四大民间舞蹈(山东三大秧歌、东北大秧歌、陕北秧歌、河北地秧歌)之一,这种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誉满全国,名扬世界。每年的元宵节,是商河县鼓子秧歌演出活动的高潮日。

  商河县鼓子秧歌的历史源流

  鼓子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在黄河腰穿县境的岁月里,百姓屡受黄水危害,毁房舍、败田禾、饿殍遍地,民不聊生。黄河岸边的商河百姓为了生存,群起奋勇抗洪抢险,导水排涝,灾后散墒抢种,辛勤劳作喜后有收成。于是,他们情不自禁地拿起锅碗瓢盆、棍棒、簸箕、雨伞等随手用具,聚集在一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灾后余生且丰收的欢悦心情。随着抗灾夺丰收次数增多,人们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体验到歌咏舞跳的愉悦情趣,参加舞跳的人数不断增多,进而道具就有了变化,也有了简单的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这就是鼓子秧歌的雏形。

  鼓子秧歌以武舞成型。历代封建王朝都是以武力取天下,为维护统治都编制歌颂本朝武功的武舞,用于郊庙祭祀。鼓子秧歌是在唐宋年间以武舞成型的,因为它具有这个时代的精神特点。山东自古以来战乱频繁,商河地处腹地,更是兵连祸结,饱受兵燹之苦,血与火洗礼的商河人民不仅锻炼了骁勇尚武精神,也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并把战争中某些手段用于民间舞蹈,更由于商河作为齐国的臣民,长期受孔子、孙子文武二圣的文化熏陶,所编出来的舞蹈就具有“泱泱大风”古齐国的乐舞水平,经过千百次的演出,锤炼出军事化的组织形式,变化莫测的舞蹈阵式,粗犷豪放的将士风格,无往不胜的英雄气势。

  鼓子秧歌的流传赖于祭祀活动。“祭祀”和“礼俗”是统治阶级约束人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手段。殷商以前,人们以目神为万物主宰,朝夕祭之。周代则以天帝为尊,节气(日)受祭,并和神农、后稷并而祭之,一直延续到清末。典仪非常隆重,上至天子、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下至州府县衙,上下一齐搞,最初带有强制性和半强制性,后来逐渐变为习惯。农村的“礼俗”,则由族长率“渔读耕樵诸戏”,正月初七(人日)晚上到寺庙祠堂祭神拜祖,烧香包跑“行程”,庄严肃穆,献上三牲、三经,三拜九叩,烧柴禾烧纸钱跑“场子”,祈祷六个方面的要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子多福,福禄吉祥,消除兵祸,远避罪疾。由于“渔读耕樵诸戏”(现在称鼓子秧歌),常年参加“祭祀”、“礼俗”活动,成为封建社会惯性运转机制的一部分,这种直接的社会功利性,成了民间舞蹈价值取向的一种恒常因素,也就给了鼓子秧歌以生存和流传的条件,因而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鼓子秧歌从实用功利艺术逐渐向自娱性转化。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从外地迁来大批移民,他们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各地的乐舞文化在商河大汇合,民间歌舞从减轻劳动重负、祭祀驱壤、鼓舞战斗热情的实用功利艺术逐渐向祝福游艺、自我娱乐转化,主调由庆重神秘演化为喜庆欢乐,明清时期兴旺发达。鼓子秧歌当地俗称“跑(闹)十五”、“闹玩艺儿”,集歌舞杂耍于一场,是汉代“百戏”的延续。民间活动正月初七晚上祭祖,初八正式开始,十七晚上落伞,前后十天,其中十五、十六、十七三天为高潮。《商河县志》记载的城里“跑十五”盛况:“举国纷纷兴若狂,新正十四挂衣裳,明朝但愿无风雪,尽力逞才闹一场”,“是日士女云集,途为之塞,自晨至暮络绎不绝。”“里人行户扮渔读耕樵诸戏,酒筵悦歌竞为欢会,凡三夜”。农村则根据自身条件,将若干种文艺形式综合在一起,重点表演伞鼓舞,舞者不歌,歌者不舞,这种"百戏"形式的自娱性活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借用简单的道具,先人传下来的技巧,把压抑的情感,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时空中,将平时说不出来、不敢说、不能说的话,把窝在心里的酸甜苦辣,一古脑地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律动,亦舞亦蹈亦说亦唱地宣泄出来,得以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自我安慰,自我解脱,重打锣鼓重开张,以期待来年胜今年。

  建国后,鼓子秧歌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舞蹈艺术盛会,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商河鼓子秧歌日臻完美。八十年代初,西方的迪斯科、霹雳舞风靡东方这块古老的大地,文化渗透引起人们严重关注,好办法就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商河县委、县政府坚持立足本地,从民舞切入,把广大群众团结在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大旗下,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年年举办全县鼓子秧歌汇演,每年几十几百支秧歌队,几千几万人参加演出,到处鼓声咙咚,到处流光溢彩,上至九旬老翁,下至五六岁的孩子,一家三代同场演出,兄弟姐妹争扮角色,到处都是一往情深的执着,充分发挥了鼓子秧歌自娱性和它特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功能,巩固和发展了人民内部平等、团结、互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受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鼓子秧歌作为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发掘、研究、创作、传播、开展活动、保护发展等方面却面临着困难和危机。不过,鼓子秧歌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预示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弘扬又迎来新的春天。

  商河县鼓子秧歌表演

  近代鼓子秧歌民间的演出活动主要用于村与村之间的文化交流,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平常有来往,关系好的村,打个招呼即可送秧歌上门;二是平时无来往,以后在生产生活中又要发生联系,须经“探马”的“一探一报”;三是因某种原因两村闹矛盾,或有重大需求,须经“探马”的“三探三报”,炮手鸣炮,族长率队,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礼仪极其隆重。

  秧歌整个演出活动包括进场、辟场、按场、跑场、煞场、出场六个部分。

  1、进场。秧歌队在村外整队,客村以最高礼仪接待,设香案,置肴馔果品,鸣鞭炮,头面人物全部出迎,客家抬鼓,鼓乐前导,“行程”进村,若客家秧歌队尚未出村,则以“行程”迎接,导引至演出场地。“行程”亦称“街筒子”、“进出街”,有“二路”、“三路”之分。“行程”水平基本上能反映出该队舞蹈水平,它既有统一规范的集体舞,也有小范围的“伞鼓舞”、“伞棒舞”和“伞花舞”,演员既有小范围的不同角色的舞蹈组合,又有全部角色的层层“驳花”,在炽热的鼓乐节奏里,“行程”宛如游龙,翩如惊鸿,粗犷豪放中充溢着阳刚之美,热情奔放的娴熟技巧,令人回肠荡气不能自已。

  2、辟场。秧歌队小型的五六十人,大型的二三百人,演出场地小如篮球场大则需大场院,“跑十五”是一年一度盛大的文艺活动,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幼早已集结在演出场地水泄不通,必须辟场才能演出,大鼓定位后,辟场的方法有探马开场、武术打场、鼓棒冲场、鞭炮炸场、高跷踩场、见彩吓场、龙狮扩场,“丑”在场外即兴演出称之引场等。这些方法以不伤人为前提,观众嘻嘻哈哈挤来挤去,非常热闹。

  3、按场。辟场后,头伞各领己队圆场,到达两门,第一领伞在正门晃动驳棰,鼓乐随即变化节奏,跑场开始。

  4、跑场。是演出的高潮部分,场子借鉴古代战阵、与仪仗队、土木建筑、生产斗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吉祥图案及动植物形象等,世代演练出一百多个秧歌阵图。秧歌场子从速度、力度可分为文场、武场、文武场三种。武场速度慢,清晰浑厚,文场速度快热烈红火,文武场介于二者之间。一般演出每场只跑十几个场阵。秧歌场子随“头伞”手中驳棰摇动而变化,文场、武场、文武场,进、出、边,穿插、驳花、组合,外圆内方,平衡对称,变幻莫测,气象万千,忽如蛟龙摆尾,忽如短兵相接,忽如群鹰翱翔,忽如行云流水。终场的“上天梯”、“八趟街”最为壮观,金鼓疾如狂飙,八路纵队排出方阵,伞舞飞旋如大海浪涌,鼓声隆冬如万马奔腾,棒舞刚劲勇猛,花舞英姿飒爽,展现出一幅幅壮丽雄伟,高亢激昂,气吞山河的情景,被誉为“汉族民间男性舞蹈的代表”。

  5、煞场。曲线流动的场子演化至“八趟街”,队员集结成方阵,“领伞”用驳棰点鼓,队员和鼓乐猝然煞住,异常壮观。

  6、出场。煞场后,“伞”、“鼓”、“棒”、“花”在周边上休息,客家散烟糖表示慰问,“丑”和歌舞杂耍演员上场表演,秧歌队员休息后即返场演出,场子不同于前场,最后还是“八趟街”煞场,客家将已准备好的烟糖赠送秧歌队,由礼官装入口袋背走,客家再次抬起大鼓,鼓乐仍作前导,队员'行程',全村人送出村外,演出结束。若两村原有矛盾,此时便捐弃前嫌和好如初,展现了淳朴的民风和憨厚善良的美德。

  商河县鼓子秧歌文化特色

  (一)民族特色。商河县鼓子秧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除粗取精,突出了山东大汉的性格,突出了民族特色。商河县鼓子秧歌的整个演出像大规模的军事战阵,角色配置编制严格,“秧歌头”言出令随,探马“三探三报”,“街筒子”队列规范,舞姿舒展,气宇轩昂,大有气吞山河之势。一旦大鼓定位,在铿锵激烈的鼓乐指挥下,伞、鼓、棒、花、丑五大角色各显神通,令人振奋。商河县鼓子秧歌是民间大型舞蹈,威武雄壮、氛围炽烈,有强烈的时代节奏感,表现出山东大汉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魄,是劳动人民能量、力量、坚韧性的显现,是民族优秀舞蹈文化积淀的硕果。

  (二)审美文化。秧歌的场图,取材广泛,内涵丰富,其形态有来自劳动工具、生活用具、花卉建筑、服装头饰,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战争阵势等各个方面。其特征是外圆内方、方圆对称。其动向是左进右出,围中跑圆。很明显,这一规律特点是受我国传统审美意识的影响,是传统审美观的继承与发展。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用天圆来概括和认识自然界周而复始的变化,用地方来识别事物的千差万别,成为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的审美标准。秧歌场图的外圆内方,方圆对称,无疑是在这种审美意识的支配下发展和创造出来的。场图给人以规整、庄重、古朴、圆润的美感。 秧歌场图的另一个规律特点是所有场图都是由不同形状的菠花(由舞者交叉绕行的圆形路线)组合而成,菠花可分单一菠花、多头菠花、形象菠花3种。组合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复杂,形成一套有规律多层次的组合程式。如“双十字街”,是由8个单一菠花组成;“大香山”由6个多头菠花组成;“金钱蝴蝶”则由4个蝴蝶形象的菠花组成。如果用2种或3种菠花,经过精心构思,可表现更为复杂的场图,如“单劈葫芦”。

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孙海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