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盛开的花儿——浅析《盛先生的花儿》人物形象及情感的变化

2018-10-24 10:26: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那些盛开的花儿

——浅析《盛先生的花儿》人物形象及情感的变化

山东师范大学  鲍天珊

  《盛先生的花儿》是由朱员成执导,颜丙燕、王德顺、艾丽娅领衔主演的电影,该片取材自美国著名作家哈金的小说《养老计划》,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女保姆照料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的故事。电影采用的是三条线索结构,第一条是棉花与老人之间的关系,棉花尽心尽力地照顾老人,而老人将她错认成已经去世的苗华,二人之间虽然产生过矛盾冲突,但最后棉花帮助老人实现了最后的愿望。第二条线索是围绕棉花与何顺之间的感情问题展开的,被丈夫以不孕理由轰出来的棉花却与有妻室的何顺有了孩子,然而棉花与何顺在要不要孩子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第三条线索是老人的女儿盛琴的生活状态,虽然影片中只出现了三次盛琴在家的情况,但在感情上是在逐渐递进的,生动地诠释了盛琴这个看似强势的女人内心的孤独与脆弱。三条线索看似毫无关联却又将几人的生活相互关联在一起,构思极为精巧。

  《盛先生的花儿》里的花儿,一方面是指棉花,即影片女主人公的名字,棉花这种植物代表着洁白、朴素,同时奉献着自己给别人带去温暖,而在影片中也喻义着棉花——这一普通的底层劳动妇女,她在爱情中奉献着自己,予以别人温暖,最终达到了救赎的效果。另一方面,花儿是甘肃的民歌,盛先生的花儿也是指盛先生对于那个为他奉献一生的甘肃女人——苗华的遗憾与怀念。总体来看,影片不止关注了社会养老问题这一现实题材,同时也是谱写了一曲女性的赞歌。下面我仅以影片人物形象及情感的变化,浅析一下这部电影。

  首先,影片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使观众能直观地感受到,也起到一定预示的作用。盛琴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身着深色系衣服,例如深绿色、黑色格子衫,而此时她无论是对待棉花还是家政公司的工作人员,她的性格都是强势的、盛气凌人的。而在影片后半段,盛琴的衣服变成了浅色系,预示着这个人物在性格上发生了变化,她的脆弱,她的无助,她的心酸不仅仅可以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也通过衣服的色彩展现出来,表现了她的性格由强到弱的转变。而本片女主人公棉花的衣服则一直是以浅色、温暖的颜色为主,表现了她的温柔以及给别人带来的温暖。

  其次,影片的构图也可以揭示人物关系的变化。在老人对棉花“动手动脚”后,两人的关系略显尴尬,导演不再将摄影机架在餐厅内,而是架在了餐厅门框外,采用围困式构图表现两人关系。而在“喝鱼汤”这个场景中,导演再次将摄影机架回餐厅内,突破了围困式构图,证明两人关系修复,相处和谐。

  第三,影片多次采用手提拍摄的方式,拍摄的对象不同,画面晃动程度不同,由此来表现人物情绪的不同,展现人物性格的不同。在盛琴去家政公司讨说法这个场景中,采取手提摄像机后跟方式,通过镜头剧烈的晃动表现盛琴的强势和得理不饶人的性格。而在表现何顺知道了棉花怀孕的这个桥段中,画面的剧烈晃荡是与何顺的情绪成正比的,以此表现在他知道棉花怀孕后的震惊不安的心。在棉花决定留下孩子的时候,手提前跟拍摄棉花大口吃面包的近景镜头,晃动的画面表现了棉花内心的坚定,也作为其由弱变强的转折点。

  第四,影片中重点展现的两首歌曲《花儿》和《两只蝴蝶》也起到了表现不同人物形象的作用。《花儿》是一首甘肃民歌,描写的是花儿纺织了自己,做成一件汗衫,喻义着苗华像花儿一样为盛先生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而《两只蝴蝶》则完全不同,它表现了男女在爱情中的完全平等,以及爱情所带来的愉悦。它喻义着棉花的独立与坚强。

  最后,影片对光线的运用也是一大亮点,通过或明或暗的光线,表现人物的心理情感。影片多次出现老人的主观镜头,而他注视的对象则一直是棉花,每当采用主观镜头拍摄棉花时,光线都是明亮柔和的,棉花的轮廓仿佛带着光,宛如西方神话里的圣母形象。老人将棉花错认成苗华,所以在他的眼中棉花是温柔温暖的,而同时,棉花也像圣母一样包容照顾他,完成了老人的心愿,也使老人得到了救赎。在棉花得知自己怀孕从医院出来的时候,整体的光线也是明亮的,色彩锐度加强,阳光照在棉花的脸上,表现了她悲喜交加的心情,她是因为不孕才与丈夫离婚,可是现在竟然与别人的丈夫有了孩子,生动地表现了一种荒诞感。同时又有了一种成为母亲的欣喜与骄傲。

  《盛先生的花儿》靠人物的举止、饮食、玩笑、浅淡的对话、说话的潜台词来表现剧情,塑造人物。细节看似平淡如水却能叫人津津有味。影片作为一部故事扎实的剧情片,表面没有猛烈的冲突,但每个角色背后的故事都有用心铺陈的层次感,用白描的手法牵出温暖与世故交织、怀疑与信任共生的人物关系,也展现了女性角色在平淡中散发着光彩,仿若苦难中开出的洁白的花,一切都被她们治愈。

 

  

  

  

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刘大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