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济南9月29日讯(记者 张帆 通讯员 朱恒彬 厉晓伟) “天天都能看到‘棉花糖’,连心情都跟着舒畅了起来。”家住章丘的一位市民这样说,“抬望眼,蓝天白云似一幅画卷,随时空行走,随风儿变化,景色甚是迷人,简直让人心醉”。
今年以来,章丘关停境内所有煤矿,改造升级铸锻燃煤窑炉,工地扬尘、渣土洒漏、烟尘排放等问题实行“啄后即改”。尤其秋收以来,该市坚持“堵疏结合”严禁秸秆焚烧,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周密部署,分片包块,到岗到位,严防死守,“章丘蓝”成“气质”常态。
村村设立禁烧监测点,巡查员无人机昼夜工作
又是一年收获季,近期在章丘的一些田间地头,出现了一顶顶挂着“禁止焚烧秸秆”横幅的帐篷,这些帐篷是为防止秸秆焚烧而设的值班点。
28日上午,禁烧巡查车、警车、消防车、垃圾车频繁穿梭于章丘白云湖镇苏码村的田间地头,车上的扩音器不断播放禁止焚烧秸秆的宣传,10余名灭火队员手持工具,来回巡视。“9月6日,市里召开了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大会,镇上成立了40人的巡查组,每个村都设立2-3个田间监测点,包村干部和巡查人员昼夜工作,不但看有没有着火,还要看责任人是否在岗。”白云湖镇镇长鲁伟介绍。
采访中,一架无人机起飞巡查。飞机操作器能连接手机,田间地头的情况一览无余。据介绍,无人机巡查半径为4公里,能360度旋转,在100多米的高空航拍十分清晰,任何死角都逃不过它的眼。“巡查人员开车或骑车检查,无人机在高空配合,加上环保局、派出所等多部门联查,白云湖镇的禁烧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该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袁世忠说。
让家家户户都能认识到焚烧秸秆的危害,自觉做到不焚烧,是禁烧工作的关键。该市环保局副局长王发名介绍,市里利用宣传车、标语横幅、村村响大喇叭、设立曝光台等多种途径,开展了高密度、全方位的宣传,营造了秸秆禁烧的浓厚氛围。禁烧工作开展以来,共出动人员4万多人(次),出动检查、宣传车辆3000多台(次),设立禁烧检查站300余个,悬挂横幅、张贴标语8000余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5万份,确保了禁烧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秸秆变身生物发电主原料,综合利用一举多得
28日中午,记者来到枣园街道朱各务村。“大叔,您地里的玉米秸秆怎么处理的啊?”“让农机服务社收走了,这多省心啊。”一中年男子告诉记者,他从来没烧过秸秆。“焚烧秸秆对地力伤害大,同样使化肥,我家的地就比烧过的地多收200斤小麦。”
随后,记者来到村民所说的枣园沃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门口放着着3台收割机和1台搂草机,大棚里堆满了经过处理的玉米秸秆。“秸秆收割后用搂草机搂成一绺,晾晒后达到35%的水分,再打捆,整车运到商河一家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合作社负责人郑宗宝说,每回收1吨玉米秸秆,发电公司就给他245元。“收割机每天能收100亩地,可七八亩地才出1吨秸秆,加上人工费、运输费,其实是赔钱的。”
“今年搞了两个试点村,共500多亩地,除了国家每亩地补贴40元外,章丘市农机局补贴15万,这让我又看到了希望。”他说,农作物秸秆是生物发电的主要原料,是被忽视的清洁能源。“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也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
“要想彻底转变农民焚烧秸秆的陋习,只有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尤其要在‘疏’上下功夫。”枣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杲延昭表示,对禁烧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无人机也全天候、全方位巡查,这算是做好了“堵”的工作。“通过大力宣传,老百姓的环保意识明显提升,他们知道秸秆经过粉碎处理后变成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热量可以用来发电,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也就不再焚烧秸秆了。”据测算显示,将秸秆翻压还田或覆盖还田,一般能增产10%以上,效果远比焚烧好得多。
打赢秸秆禁烧“防御战”,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据了解,目前章丘80.9万亩玉米已收割79.9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3%以上,重点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王发名介绍,章丘禁烧办成立了4个由环保、公安、交运三个部门执法人员组成的联合现场巡查组,环保局成立了9个环保中队巡查组,负责全市秸秆禁烧现场监察。各镇街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禁烧工作领导小组和不少于30人的灭火队伍,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确保禁烧工作无缝隙、全覆盖。
在秸秆利用方面,章丘市农机局在8个秸秆禁烧重点镇(街道)安排土地深耕深松作业面积6万亩,通过土地深耕深松,可将秸秆还田后覆盖地表的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加快秸秆腐烂,提高土壤有机质。结合国家粮改饲政策,今年章丘新建大型秸秆青贮(黄储)池31个,新增大型玉米青贮饲料机11台,组织种粮大户与周边乳品企业的养殖小区签订青贮饲料收储合同。
“我们在全市重点扶持了一批玉米秸秆收储加工企业,除了开展玉米秸秆压块制粒做燃料试点外,还在高速路沿线、城区周边等禁烧重点区域,引导农民种植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减少秸秆产生量。”章丘市农机局农机推广办公室主任张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