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锦绣川槲疃村 看“石头村”有趣故事

2019-04-23 10:18:00 来源: 诗画绣川 作者:

  走进槲疃村,石板路、石头房、石头墙、石桥......无处不在,时时映入眼帘,这个与石头结下不解之缘的小山村如“隐士”一般远离尘嚣,独立于一方。

   

  槲疃村全村700余人,主要种植核桃和花椒。它“淹没”在一片大山里,只有西边一个出口,东、南、北则被三山合围,东是青石东峪,南是轿顶山,北是香炉子石顶,群山缭绕,宁静幽深。关于槲疃村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善变”的村名——  

  说起槲疃村便要从它多变的村名说起了,明正德年间(1506-1521),宋氏由彩石之宅科迁此建村,因此处槲树满山坡,村民多以烧槲树木炭谋生,故沿称槲炭。后据县志记载,亦有脚疃、湖滩二名,直到民国才有了槲疃二字,沿用至今。

  精神矍铄的侯怀孔老人

  红色精神——  

  1930-1947年,槲疃村的民兵队长候万和一家9口人,被国民党还乡团杀害7口,人民政府授予“七烈共荣”光荣匾。

  年代久远的石头房、石院墙、石板路——  

  进村之后一路上行,处处可见纯用石头垒起来的高大院墙和石头房。侯怀孔老人说:“这些石头都是咱本地山上的青石,以前我们这里缺土,建房往往就地取材,把山石一块块起下来盖房子,铺路,垒院墙”。石板房虽然看起来平常,朴实无华,但它防潮防火,固若金汤,与石板路相互衬托辉映,构成浓郁的“乡土”气息。

  石板路用大大小小、宽厚不一的条石铺成。岁月沧桑,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路人的脚板将原本粗糙不平的条石磨得光光溜溜,呈现出种种印迹花纹。

  拐进一家,几间石头房,院子里一棵老树,老树下一个用来存放粮食的尖顶粮屯,南望山谷开阔,远处绿满青山,恍若桃花源。

  随处可见石磨盘、石碾、石磙、石影壁

  大地主“王家”--- 

  “王家定居槲疃的时间并不长,是槲疃的末户,但发得特别快。”侯怀孔老人说。王家的主人叫王荣辉,解放前农民生活苦,有人送给王家野菜,王荣辉的媳妇“王老娘子”,会用粮食回礼,大门口要是有个要饭的,王老娘子会从楼上用绳子放下来一个篮子,篮子里装着干粮,至今仍被村人称作大善人。然而,心善也挡不住时代的车轮,1947年和1948年土地改革,王家的地和房子都被分了,王家也渐渐败落。

  王家大院旧址

  可惜的是,当年大地主王荣辉家的老宅子已经被拆了,村北一大片当年王家的“二园子”,也不再有当年景象,只有当年的石砌围墙,还依稀可见当年王家有多么厉害。

  曾经的三官庙---  

  在巨大的影壁北侧,原来还有一座三官庙。三官庙祭祀的神像,是尧、舜、禹,按照侯怀孔老人的猜测,之所以祭祀尧、舜、禹,可能是因为村里缺水,希望三位能多给村里赐点儿雨水。侯怀孔老人年轻时,三官庙还在,院子里有柏树,门口一边一棵槐树,还有两个石凳子。北屋三间,东屋三间,大圆柱子,雕梁画栋,彩绘缤纷,后来大门被拆了,后来房子成了学校,到上世纪80年代,整座庙都被拆了。

  到了大概2006年,村人又重新在影壁南侧小斜坡下重新建起了一座三官庙,但比起原来的三官庙,这个庙小得就只能算个模型了,“模型”虽小,但里面依然塑着尧、舜、禹三座神像。

    保存完好的石桥---通济桥 

 

  通济桥是座单孔拱桥,全由石砌,至今保存完好,乃是王家所建。桥的西侧拱顶刻着“通济桥”三个字,东侧拱顶则雕有一个兽首,寥寥几笔刻画,兽首形态便呼之欲出。早年河水暴涨,其他几座小桥都被冲毁,唯有通济桥巍然不倒。

  百年老槐树---  

  至今巍然不倒的,还有村中一棵有着好几百年历史的老槐树,据说当年有村人从树上摘槐米,如果卖了20块钱,就一定得买上20块钱的药给自己治病,久之,大槐树在村人心中就有了灵性,谁也不敢去摘槐米了。

  山里的日子一天一天,安静悠长。静静的石板路、石头房仿佛诉说着槲疃村的过往和未来……

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肖阳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