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谢玮
责任编辑:张娜
大众网记者 李颖男 济南报道
11月8日,历下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健做客《法润历下》节目直播间,以《法治固本 创新赋能——探寻历下民政的为民之路》为题,深度解读历下民政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会事务等领域的法治化创新实践与民生保障成效。作为荣获“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全省首批民政法治工作联系点”等多项殊荣的民生部门,历下民政以“法治+创新”双轮驱动,正从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加速迈进,让法治力量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幸福温度。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访谈中,李健系统阐释了历下民政“一个中心、双轮驱动、三大体系”的工作格局,即以民生保障为中心,以法治固本和创新赋能为双轮,构建精准高效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温暖多元的养老服务与老龄关爱体系、协同共治的基本社会服务体系,实现法治与民生的深度融合,用扎实举措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精准施救显温度 法治兜底筑防线
社会救助是民生保障的“安全网”,历下民政以法治化手段破解救助难题,让帮扶更精准、更有温度。
围绕“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目标,历下区民政局制定《济南市历下区补充完善专项社会救助措施意见》,将低保、低保边缘、特困、孤困儿童四类群体纳入重点保障。针对低保边缘家庭取暖的痛点问题,历下区创新将其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同时在春节、“六一”儿童节等关键节点强化救助力度,让人文关怀贯穿救助全过程。
针对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历下区民政局构建“三位一体”法治救助网,打造全市首家“泉城避风港”区域救助管理中心和全省首个未成年人 “兜兜避风港”,配备休息床位、健康监测设备、应急物资及就业服务码,为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全方位帮扶。通过联动公安、城管、街道等多部门开展协同救助,常态化推进“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行动,今年以来已成功救助11名流浪乞讨人员。
颐养历下绘新篇 银发经济添活力
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历下民政以《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为遵循,构建“颐养历下”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历下区民政局系统化整合资源,健全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依托1处区级养老服务中心、16家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32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10家专业养老机构,实现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在运营模式上,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等方式培育本土养老品牌,推行“按街道划片、以大带小”的连锁运营机制,如甸柳街道委托山东康桥托管5处日间照料中心,实现服务资源高效整合。
为激活银发经济,历下区民政局创新推出多项举措提振养老消费。打造“银发市集”常态化平台,整合三方资源提供展示、体验、消费等多功能服务,联动街道成立为老服务产业联盟,推出5大类150余项养老服务;抢抓适老化改造以旧换新政策机遇,引导32家企业参与,撬动养老消费近600万元;培育规上养老服务企业4家,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1%,丽山国际槿椿泺园等重点项目陆续投用。
此外,“银龄安康”工程更具特色,政府全额出资280余万元为60岁以上户籍老人购买意外险,无需个人付费即可享受保障,通过精准化服务化解老年群体意外伤害风险。
服务提质优体验 文化传承润民心
以法治为引领,历下民政持续优化服务,让便民举措更接地气、文化传承更有活力。
在地名文化保护方面,历下区民政局创新“三力聚合”工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力、激发社会参与力、提升项目吸引力,建立地名文化保护项目库,编纂《历下地名志》,打造全国首家地名文化主题社区。通过上线公益项目、组建志愿服务队、制作系列短视频、举办文化节等多元形式,让地名文化走进群众生活,形成可复制推广的 “历下样板”。
婚姻登记服务的优化升级成为民生亮点。新《婚姻登记条例》实施以来,历下区婚姻登记处全面落实“减证便民”和“全国通办”政策,取消户口簿限制,内地居民仅凭身份证及相关声明即可办理婚姻登记。同时,推出个性化颁证仪式等创新服务,依托全国婚姻信息联网系统实现信息核验与信用惩戒双重保障,让婚姻登记既便捷高效又庄重规范。数据显示,新政实施后历下区婚姻登记量位居全市首位。
法治有力度,民生才有温度。未来,历下区民政局将持续深化“法治+民生”全链条贯通,用好动态监测机制精准帮扶困难群众,完善“颐养历下”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婚姻登记、流浪救助等公共服务,让“弱有所扶、老有颐养、困有所助”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用更坚实的民生保障书写幸福历下新篇章。
识别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
初审编辑:谢玮
责任编辑: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