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看巷”之西更道街:曾是打更巡夜路 今成游客必经“中转道”

2020-01-10 14:25:08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编者按:泉城旧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曾几何时,寄情于济南的老街老巷,青灰色的青石地板、被时光打磨的石雕台阶……苍老的让你情不自禁的想去抚摸它,感受那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流逝。时隔多年,如今的济南已今非昔比,无论从民生生活,还是整个城市的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市建设,记忆中那些沧桑、拥挤的老街老巷可能已不复存在,旧貌换新颜,它们如今又是何种模样。现在,紧随记者的脚步,逃离喧嚣的都市,放慢步调,走街看巷,再次踏上那条熟悉的街道,一同感受老济南的岁月静好。

55cb1742db01815041c23a5137c3ab15.jpg

西更道街是一条半边街,一边是珍珠泉大院的西墙,另一边住着十几户人家。

fe22350a9d739aac9f6fb88d00b90af7.jpg

西更道街位于济南市历下区,以前是打更巡夜时所走的路。

4ea9ceb10cc1ad2705e12bf8f497c472.jpg

西更道街长约400米,宽3米。

4a4ee147dd7e1ddc5b6b7ab7b1129f33.jpg

位于街北首的刘氏泉位列七十二名泉之一。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魏俊怡 孟彤晖

“关门关窗,防偷防盗;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在济南老城区,有这样一条“打更道”,相传是古代更夫所走的道路。1月8日上午,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这里,发现从前的“打更道”如今成了游客们必经的“中转道”。这条街是位于历下区的西更道街,关于其中发生的故事,来跟随记者去探个究竟。

半边街:一侧是民居 一侧是珍珠泉大院院墙

927e4b157db19bbb2de12115ed863a41.jpg

西更道街的一边是旧民居建筑,一边是珍珠泉大院西墙。

1月8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徒步从大明湖路向南行走,沿曲水亭街这条南北向的老街巷走上500米左右,到达刘氏泉。这里有一家卖青州糕点的店铺,店铺的生意不错,乐呵呵的老板娘正忙前忙后。问及西更道街在哪里时,她指着朝南的方向说:“我这里是曲水亭街的最南首,再往前走,西更道街也就到了!”

沿着西更道街南行,记者看到,街巷是一条半边街,一边是珍珠泉大院的西墙,另一边则住着十几户人家,建筑以济南的旧民居为主,其间夹杂着几座近年新建的建筑物。向南行约100米,来到另一条东西向老街巷——起凤桥街的东首,往前走可以看到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腾蛟泉。

街上开打印店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西更道街有好几股泉眼,名字都很好听,有“碧玉泉”“云楼泉”“源泉”,还有街北首的“刘氏泉”,“清泉石上流,说的就是这个地方”,李先生对记者说。

据相关史料记载,街上的刘氏泉在20世纪60年代被填埋,1998年冬修复,2004年立泉碑。古诗云:“泉名刘氏果何人?千载风流数伯伦;天产酿泉清可掬,松花满泛瓮头春。”沿西更道街向北走,就可见到济南名泉之一——刘氏泉的泉碑。

打更道:明代时更夫专用道 这里是“打更”的见证

75f9c05dcc95d7dcfe188f00d0c837cb.jpg

古时候,这里是更夫所走的路。

济南过去有句俗话讲,“东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其中“西更道”指的就是西更道街。关于“西更道”的传说,老济南都了解一二。市民刘精诚今年73岁,是一名退休工人,家住在曲水亭街河畔,距离西更道街不过百余米。据她回忆,这句谚语在60多年前就有了,指的是济南的四条老街。如今,除了“西更道”“王府池子”街道尚存,“二郎庙街”已经消失,“东更道街”街侧建筑也已拆除。

历史资料显示,西更道与东更道是珍珠泉大院东西侧的两条街,珍珠泉附近历代都是官衙府邸,在明代时建了德王府,而围绕在德王府周围的这两条街为古代打更巡夜时所走的路,所以得名东更道街、西更道街。古时候,人们用打更来报告夜间时间,计算夜间时间则用古老的“更点计时法”,即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一个时辰称为一“更”,一夜即是“五更”,由此“更夫”“更道”应运而生。而在北方城镇,打更吆喝声在不同时辰是不同的:戌时一更,吆喝“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亥时二更,吆喝“关门关窗,防偷防盗”;子时三更,吆喝“平安无事”;丑时打四更,吆喝“天寒地冻”;寅时打五更,吆喝“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据民国十三年(1924年)编纂的《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显示,西更道街原为明代德王府的一部分,后来才渐渐形成。如今东更道街、西更道街的存在,是“打更”这一古老传统的见证。

中转道:去芙蓉街、大明湖的游客都要在这里“倒车”

6221d3d30dd708a4ebf4109e678d084a.jpg

西更道街地理位置优越,连接芙蓉巷与曲水亭街。

西更道街长约400米,宽3米,不长也不宽的街巷却时常挤满游客,这是为什么呢?

记者在西更道街前后走了几个来回,发现此街北起曲水亭街,南至芙蓉巷,是从大明湖南门通往泉城路的“最短路径”。街西侧分有两个岔路口,分别通往芙蓉街、起凤桥、王府池子、平泉胡同等景点,是名副其实的“中转道”,“高人气”的关键大概就在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56岁的马林住在街上住了30多年,平时经常在西更道街遛弯,对这条街再熟悉不过,他向记者证实了这一猜想。“平时来往游客很多,但大都不在这儿停留,都从西更道街直接去了芙蓉街、大明湖。”马林告诉记者,西更道街更像一个“倒车点”,不需停留过久,但是必不可少。

近年来,随着西更道街逐渐被重视,它的变化也越来越大。2009年10月,泉城路街道办事处投资2万多元对西更道街进行修整,并对“济南名士多”历史人物长廊重新进行修建。重建后的长廊长约48米、高1.4米,共分为11个板块,主要介绍了大舜、扁鹊、秦琼、李清照、辛弃疾、刘鹗等9 位祖籍或客居济南的历史人物生平、功德事迹及影响,并为每位名士绘制了一幅肖像画。整个长廊与斑驳的石板路、白墙青瓦的老民居、穿墙过街的潺潺清泉浑然一体。2017年,西更道街一线被纳入《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在保护要求方面,按照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层级进行控制。其中核心保护范围,坚持“小规模、渐进式”原则,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建设控制地带,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材质等应与传统风貌相协调。整治更新有计划、分阶段进行,避免大拆大建。这意味着,西更道街一线将纳入省级层面严格保护。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尹延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