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改革需增强与教学质量改进的适应性

2019-07-04 20:02: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魏可媛 赵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国家的这些创新目标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把创新型人才培养当作首要任务,为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高校全面进行改革

  高校必须针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才需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对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方面必须优化专业、学科课程体系,从学生理论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几个方面优化课程总体设计和课程体系建设。在优化课程总体设计和学科建设过程中,应着重体现其教学特色和人才中、短、长期规划的目标要求。优化后的专业、学科课程体系可分为理论教学部分与实验、实践教学部分分别进行质量改进。理论教学部分包理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学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实验、实践教学部分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写作、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学科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必须符合国家和主管部门对课程体系改革精神,充分体现高校专业、学科方面办学特色。由于学生要将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必须要在实验、实习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

  高校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社会实践机会,应该联合社会机构建立实习基地,从而很好地解决学生实践机会少、实习走过场、教师难以了解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真实情况等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学科、教研组进行产学紧密结合。在人员配置上要增加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的人数,采用严格的对口负责制,使检查、督促、指导的周期缩短,及时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答疑解惑。教师配合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把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立足点,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大幅提高。

  高校在开展学生实验、实践性课程教学环节的经费投入也要加大力度,包括增加实验设施费用和实习经费的投入。增加实验、实践性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强化教学基本条件和环境设施建设,保障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齐头并进。

  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多学科交叉、文理高度渗透是培养优秀人才、高端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具有广博的文理知识、多样化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在未来适合复杂工作的需要,保证个人发展有可持续的动力。高校在这方面必须考虑到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服务,将学校内各部门的活动以此为焦点构成一个整体,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使他们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均衡发展,

  高校在人事制度创新方面,应改变部门领导只由上级任命的这种方式,要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实行选举和任命并举的人事制度。突破学历、职称的界限,评选出适合其职务特点的人才任职。改变只能上不能下的干部管理制度,才更有利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全面推进。在教学制度改革方面要加大学分制的权重,增加学生选修课的比重。教师要加强选修课教学方案设置的科学性,案例教学的方法要也不断推陈出新。高校的考试制度也要进行改革,考试或考核都是调控教学质量强有力的杠杆,对学生确定学习方向、加大精力投入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发挥着导向作用。学科考核、考试重点要放在运用综合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能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方面,以求达到通过考核、考试训练学生思维、增强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把“教学质量,人人有责”作为管理目标

  “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并以此肯定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表现在教学模式上,要注重学生个体性的发展要求,加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力度;表现在制度建设上,则倾向于制度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需要。而在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上,则是推行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整体性管理升级。全方位,包括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每个不节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全过程,强调教学活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重视过程控制的实际效能,而非仅重视结果评价。全员参与,是指高校全体人员对教学质量都有重要影响,不存在人力死角和“空窗”现象,正所谓“教学质量,人人有责”,强调教学质量管理不仅是高校管理者和负现教学质量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而是与每位教职员工密切相关,要共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做出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1)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创新监控机制。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两个方面的有机融合,而这种融合需要在教与学的互动、联动过程中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度,以及双方的讨论、交流、促进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高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对教学质量系统化管理,实质上是对教学质量构建双方及相关环境条件因素的全面管理,这就需要对师生行为和互动过程实施科学严谨的质量控制和监督。高校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需要由教学质量决策、教学质量控制、教学质量督导、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信息传递等多个系统组成。而这一系统的运行需要高校具有非常完备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以及具有现代化技能的专业管理团队。因此,必须提高全部教职员工的素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师生和员工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素,形成“教学质量,人人有责”的整体管理局面,在全校建立起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旨的,具有独特校园文化基质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促进、自我提高的质量保障机制,变被动应付主管部门的检查为积极主动的全过程的质量预警、质量控制和信息反馈,不断创新全校各专业、学科的教学质量。

  (2)高校高层管理者要强化全员参加教学质量管理的主导意识。高校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才能真正体现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特点。高校高层管理者要把全员重视教学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核心内容,使全校师生和员工重视教学质量意识的教育与培训,各部门管理人员要落实具体质量工作任务,并做到有检查、有评价、有验收、有改进方案,形成教学质量的闭环运转,避免“走过场”或“一阵风”式的短期效应。高校各级领导对教学质量管理重视程度是推高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也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高效运行、师生共同搞好教与学工作的前提。高校各级领导者必须因教学质量是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保持作风上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也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研究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症结,将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从办好国家和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全社会每个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度,进一步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进行专业、学科的教学方案设计及课程设计时,应将国家多年来一直强调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课程教学进行适度整合,加强理论课程与实验、实践课程的衔接与融合,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人文知识修养,得到智育和德育的双重教育。高校现在都在实行选课制,如果这种制度不与导师制相结合,以加强教师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作用,学生就会因盲目性造成失误,并因为选错了课程而失去学习的兴致。近年来,随着学生选课、选专业等自主权的扩大,高校还需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和重修制。同时,还要对相应的教学质量档案的编制方案进行修订,更加准确地记录、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校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需强化目标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目标管理,严格学位资格管理。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学管理软件是保证学分制顺利实施的基础性设施,各个高校必须开发和完善适合本校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校、院、系、教研室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不断提高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水平和教学信息管理能力,充分优化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技术手段,使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信息控制达到科学、准确、高效。随着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推进,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将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树立良好的治学作风,这样才能发挥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3)高校要将教学督导制度层级化。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通过国家级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学生评价、教师同行评价、社会机构评价来实施的。高校要做好外部专家、学者、教授进行评价的协调工作。在高校内部评价方面,除了搞好学生评价,还应该充分发挥督导评价的作用,建立校级督导和院(系)督导组(室)两个层级的督导评价机制,使督导评价涵盖全校所有学科和专业。督导组(室)成员应是资深教授和权威专家或者是学术带头人。其职责是研究、构建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案;深入专业、学科教师教学全过程,对教学工作质量进行系统性评价;经过诊断、审评后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以确保教学质量能够持续性改进,而不是阶段性改进。

  校级督导组(室)负责全面主持全校教学督导质量评价工作。院(系)督导组(室)协助校级督导员工作,并主持院(系)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两级教学督导组织结构,将高校管理者、教师、员工、学生、毕业生、社会机构的评教结果进行整合,能更好地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使这项工作取得实效。

  高校的二级督导机构,一方面负责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一方面要适时对教学过程、校园文化、学生日常管理进行监督、审评并加以指导。同时,督导员还要发挥高校管理智囊团的作用,对有关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基础环境设施建设等重大问题建言献策,为高校高层管理者和教学质量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高校督导员必须由专业或学科权威、学术带头人、教育管理专家担任,他们在教学管理上具有让教职员工信任、服从的权责,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他们要根据学校对教学工作的总体部署,本着全面督促与专业、学科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负责,以不断强化理论教学、实验和实践教学质量为目的,与专业、学科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对师生的教与学给出中肯的评价,针对教学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教学督导组(室)进行的日常评价和其他形式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评优与晋升职务、职称的依据。

  高校要想使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卓有成效,各级管理者必须掌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和信息资源,构建先进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平台,不仅能够准确、全面、快捷、高效地评价各专业、学科的教学质量,还要及时进行评价信息反馈,促进各级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的高水平和高效率。

  三、明确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高校是教育学生的载体,但是推动这个载体向前发展的主要任务承担者是教师,如果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不高,这个载体的发展步伐就会变慢甚至停滞。因此,高校教师的再教育工作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高校高层管理者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和教学能力培训工作。针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要进行职前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素养,也要进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使他们尽快了解本校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针对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能力提升方面,要侧重于更新知识层次和强化学术水平以及科研能力。此外,还要对每位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手段、新型教学设施使用培训,使教师能够适应信息时代从事高等教育的技能要求,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新型教学设施开展教学工作。

  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能力素质,决定了专业、学科教学质量能否取得实质性提高。高校管理者要积极主动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特点,对每个院(系)的师资队进行重组优化,聘任外校教师、行业专家来校兼课。针对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倡导终身学习的现代理念,通过攻读学位、进修、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到社会相关部门兼职等方式,更新与完善教学管理知识结构,适应处于动态的教学质量管理需要。

  高校的激励机制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要注意采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方式鼓励、激励创新教学方法的教师,使教学水平高、科研成果突出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术带头人和大家效仿的榜样。提高优秀教师待遇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改善教师的居住条件、增加教师工资和提高生活方面的福利待遇等,都能强化教师改进教学质量的主观能动性。大部分高校将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入挂钩,起到了留住优秀人才的作用,这方面的经验校际之间要经常交流借鉴。

  高校在创建学生实习基地时,可考虑同时建立专业、学科教师实践基地,加大针对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为教师提供进修、攻读学位、出国深造、合作开发前沿科技项目的机会,使教师队伍具有教学成果、科研成果方面的竞争力,培养的人才在社会竞争脱颖而出。

  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高层管理者要发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先进教学方法研究。既要重视教师的科研成果,也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研究成果,要处理好二者的平衡关系,不能使天平向科研成果一侧倾斜,而将教学方法研究降格对待。要从高层管理者的角度推出鼓励教师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的激励措施,以教学方法创新、科研成果共同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重视教师、学生教学质量意识的双向强化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有很多高校重视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重视各个教学环节管理。对教师如何丰富教学内容并做到因材施教,也有明确的导向性规定。但是,对增强学生的教学质量意识,引导他们追求远大目标,把目前的学习与今后发展结合起来等这方面的重视不足。要想改进高校的教学质量,必须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学科教学质量与自身未来发展的关系,启发学生重视专业、学科的教学质量改进,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质量评价活动,促使他们主动努力学习、不断进步,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使知识面不断扩展、专业能力提高速度进一步加快。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取得良好结果,需要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取得。而任何不良结果的预防也与过程问题的及时纠正密切相关。教学管理过程的优化也是以不断寻求改进来得以实现,过程管理同样需强调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对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才能使专业、学科的教学质量呈螺旋状上升。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人员与置身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当为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做出努力。教师要在教学质量改进的过程中抛弃急躁冒进的做法,坚持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方式推进教学质量上升到新高度。学生也不要对教学质量改进寄予使自己快速成长的想法,成长与成才也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控制来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为改进教学质量做出努力,就能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提高各自的所处的人才层级。

  五、把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总目标

  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目标更高、更具有创新性。这个总目标要求高校不仅要培养掌握一定专业能力的人才,更要培养走出校门后能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人才。这个总目标的提出本身就是高等教育创新的标志。高校高层管理者、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和广大教师不但要对这一总目标有明确认识,而且要当作指导教学工作的总方针,还要教育学生明确这个总目标本身就是他们的成才目标。

  高校的教育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全面教学质量管理都要以这个总目标为核心。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构建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际教学相结合。理科教学要注重实验、实践,文科教学要注重案例教学和社会问题调查研究。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出去,创新实验、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考核、考试制度也应适应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变革。理工科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开发等探索性活动。文科教师应带领学生到市场、到社会机构中去,进行各种经济、文化调查和社会问题研究。提高理论教学水平,丰富实验、实践教学内容,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结合专业、学科的特点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自主成长、自主创新能力。

  在教学模式改革时,要将学生被动学习的倾向作为主攻目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际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能力自我强化。有些专业、学科开展双语教学,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尽快地、更准确地掌握从事国际性工作的知识,了解国际最新、最前沿的学术研究动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自行获得结论的研究式学习方法,调动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这个过程会促进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习惯。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要注重调动教师的改革积极性和强化创新素质。大家共同解放思想,主动开门办学。聘请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有突出成就的创业者参与专业、学科的教学工作,采用办讲座、讲解科研成果和前沿课题、介绍经营管理经验等方式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在专业、学科上的好奇心,树立成为特殊人才的雄心壮志。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在与这些精英人物的交流中,还可以与他们所在的社会机构建立联系、开展项目合作,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为师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转化科研成果,提供更大的平台和更好的机遇。

  六、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做到“为人师表”

  纵观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不难发现,他们也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的学者把这种“思政教育”称为公民素质教育。教育专家认为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不仅要学握生存与发展的技能,还要学会关注社会发展。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专家也呼吁高校教育改革,首先要把注意力投放在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做人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坚定信念。教师在思想品德方面要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在做人和学术两方面成为学生尊敬的楷模。

  教师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也要面对许多社会敏感问题、利益分配问题,当与学生探讨这些问题时,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学生带来正能量。学生对社会了解不多,本身的“三观”也不确定,教师如果给学生施以负能量的影响,会对他们产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的误导。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当以自己的优秀品格、丰富的学识、真诚内心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芒、敬业精神来教育学生。

  延续数千年的教育原理表明,“身教胜于言教”这种观点永远不会过时,有威望、受学生敬重的教师,学生不仅易于接受其讲授的知识,对学生的修为也将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产生无形的带动作用,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任何一个人只有“三观”不偏离由真理所设定的轨道,才能成为有作为、有巨大贡献的人才。

  七、掌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方向

  高校教学质量的优劣,从长远规划的角度他析,体现在学生成为人才的层级上;从近期目标分析,体现在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知识的积累、综合素质提升的程度上。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学生点点滴滴的学习上抓起。注重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助力人才所能达到的较高层级,才能培养塑造专业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中高级人才。因此,专业、学科的教学计划要充分体现理论与实际、基础与高端并重共建的原则。培养学生具有广泛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鼓励学生在保证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尽量多选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进行学习研究。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面,根据院(系)的办学资源情况,开设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权重,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自我成长的能力,为成为中高级人才做好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的准备。

  在培养人才的层级方面,既要考虑社会、所在地区的现实需求,又要结合高校自身的长远发展规划,更要着眼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总目标,将通用人才和卓越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进行。加强与大国内事业单位、跨国公司、顶级研究机构的联系,争取为学生就业提供高端窗口。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方向是,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自然科学素质的培养,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专业、学科教学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针对人才将来能否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因此,要为学生形成综合素质、提高知识水平提供多种渠道,激发他们从事学习、研究的积极性,还要在的科研意识、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大力气、做大投入。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撰写小论文或研究报告,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会、辩论会、报告会。由教师确立学生探讨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技术的研究,让学生逐渐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形成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高校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往往先从事的都是基层工作,专业才能、组织能力只能通过攻克工作中难题才能体现出来,在大学期间要帮助学生形成机遇意识,培养攻坚克难的精神,力争极早取得突出的工作成绩,为以后成为管理人才、团队带头人、科研精英做好各项准备。

  学生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效果,不仅应强掌握专业上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而且应重视培养制定项目方案、实践环节设计、现场实施指导的能力,从而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具体问题、解决难题的能力。不管是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出发,还是从高校教学体系改革的角度出发,针对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具备强而有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都是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

  教师要将实验、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个具体环节,使学生在实验、实践过程中学到的并不是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知识,而是能为将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系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创新教学理念为核心,坚决贯彻以教师、学生互为主体、互为客体主导思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化成长的需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层级再上新台阶。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在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时,要充分发挥综合调动、多部门协调的优势,前期按大类目标培养,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学科教育,并将本科阶段课程与研究生阶段的课程适度衔接,建立以学生自主选课制为中心,辅以导师制和主副兼修制的有机体系,建立起既开放灵活又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在塑造人才品格方面,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与个体的思维特质,常常通过意识形态的特性和政治主导性得以表现。人文社会科学的实践性和个体的行为表现则是通过人才的品格塑造、促进个性发展的程度而得以表现。高等教育的这些特点要求,需要把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所培养人才的人格修养、道德完程度、思想境界的提升相结合。对高校学生而言,要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辩证统一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强化创新意识。

  大学生在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不断丰富实践知识两个方面做到双管齐下,才能为个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如果说专业能力是一辆车的发动机,英语水平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就像两个车轮,这三者相互协调才能成就真正意义上国际化的高端人才,不可以顾此失彼。在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虽然对英语和计算机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也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做出了贡献,但是在高度国际化的今天,这两门课程的管理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八、推动高校机制、体制的高效运转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现代化主要在于有目的、有计划、可持续地实施质量改进措施,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必须以动态管理提高人才的质量标准。动态教学质量管理体现了在国内外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追求的标准在不断提高,必须永远向前挺进的现实,否则难以高校之林立足。持续有效的教学质量改进措施的实施,解决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调整执行的教学质量标准,通过制定实施新标准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便是高校教学质量动态管理的核意涵。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高校生源的知识水平、自身素质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之而来的是,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因素也呈现动态性变化,即使是教学质量标准的稳定性也是相对的,而变化和发展则是绝对的。因此,高校面对人才指标和教学质量需动态发展的现实,要建立教学质量体系的评价制度,对教学质量体系所涉及的各种要素、运行状态等进行评价,并不断地完善与改进整个质量体系,以适应人才标准动态发展变化的需要。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学所涉及的诸多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建立多层级、多种类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的诊断、监测、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资源的整体性评价,实现以评促保、以评促改,使高校教学环境条件和教学资源的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学质量改进的要求。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及时解决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依靠现代网络技术,建设信息畅通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及时准确地搜集、评价、反馈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信息。也只有建立高效的教学信息反馈平台及与之相联的网络,及时进行教学质量信息传递,才能使人才培养的动态诸多因素在不断变化中贴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校为了保持自身动态发展的良好态势,各方面的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建立专业、学科考试、考核成绩统计分析评价制度,建立学生综合能力、素质评价制度,建立教研室教学质量定期总结制度,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制度等。高校具备软硬件及相关设施完善的教学质量信息网络,将重点放在采集教师的教学效果信息、学生的学习效果信息、管理机构的管理效能信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反馈信息、科研机构对高端人才需求信息等所有质量好、价值高的信息,通过使用这些信息,带动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的现代化和效能最大化。

  教学质量管理部门通过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阶段性教学检查以及校、院(系)两级管理层听课、教学督导人员听课等搜集教学质量信息,及时发现影响教学质量各中因素,经过性质评价后按问题的轻重给出不同层级的改进意见。要进一步强化学生评教工作,以院(系)为单位,组建学生评教小组,由信息员负责评教组织、协调工作。教学质量管理部门,要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以随机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采集教学质量信息,特别要注意向高年级学生搜集信息,汇总他们在实习、社会调查研究、从事兼职工作时面对的令他们感到棘手的能力问题,这些问题就是高校改进教学质量的发力点,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尽力解决这些问题。

  建立校、院(系)级两级教师信息交流平台及全校系统内运行的信息网络后,质量管理部门采用查阅教师填写的教学日志、教学方案调整情况,请教师填写教学情况调查表,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全面搜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通过搜集、分析所掌握毕业生求职信息、发展定位形成预案。一方面要充分了解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社会声誉以及用人单位的认可程度,另一方面要认真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和改革教学的建议,对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信息跟踪调查,对所得到情况及时进行分析研究,给将要毕业的学生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高校建立完善现代化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既要有全面系统的、规范的质量标准,还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在教职工福利待遇方面,要建立向教学第一线倾斜的相关规定,这既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高效化运行的基本保证,又是调动一线教师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措施。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对收入问题非常敏感,如果付出与回报不对等就会将主要精力投向能获得更高利益的事物,因此,良好的激励机制对提高教学质量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从学生入学的基础理论教学、专业基础教学到专业课教学、就业指导都与教学质量的优劣密切相关。高效实施多层级的教学质量评价有助于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使政府、社会机构、高校内部的教育资源实现最优配置,有助于识别、完善关键过程接口,为改进教学质量发挥作用。高校的教学工作始终关注社会对人才的期望,就能够及时调整策略、制订不同时期的人才规划,采取教学质量改进措施,适应国家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各种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提高的办学的诚信度和美誉度。高校要想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行,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由于我国高校类型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特点,各校的专业、学科设置类别也越来越多,教育专家针对教学质量评价提出了许多种观点,有的观点属于纸上谈兵,与教学实际情况不相符,有的观点又过于高调,脱离了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的规模。因此,高校在学习借鉴名家观点、学习他校经验时,也需要实事求是,做到理论与实际、理念与现实的结合,扎扎实实地推进本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使改进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有的放矢,能够被师生接受并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从高校制度建设的角度而言,关于教学质量管理的建章建制工作都比较完善,有起主导作的从上到下的教学质量管理规范,也有非常明确的从下到上的教育质量保障责任制,充分地将质量保障的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贯彻,形成推动教学质量计划性、实效性逐步提高的强大合力,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

  任何社会机体中的管理制度都是保证机体有秩序运行的规则,它构成了人们在政治、经济或社会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机制。这说明高校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的、高效的教育资源,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为教学质量变量提供良好的运行模式,属于教学质量的一个具有内推力的变量。高校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能把生源质量、师资力量、资金投入、信息运用等办学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整合教学过程所有变量的作用。

  各高校在相同的基础性制度环境下,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校风校纪、伦理规范的不尽相同,在制度执行时存在差异性的特点,对高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即使在基础办学设施、教育资源差别不大的情况下,高校间教学质量也存在很大不同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管理制度、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根据各专业、学科的特点,制订适合质量改进目标的管理制度,强化高校的教学组织保障体系,力争做到教学组织结构设置合理,功能划分明确,保证教学过程实施具有科学、规范、质优的特点。建立良好的教育制度体系可以推动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达标,使高校成为优秀人才、创新人才成长的乐园,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摘自:《普通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M],魏可媛、赵勇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P229-243

  作者简介:

  魏可媛(1981-),女,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审美教育。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项;参与省部项目4项;发表论文6篇;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临沂市社科三等奖1项。

  赵勇(1968-),男,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教授,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文艺美学、审美教育。近年来,参与或主持国家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省部级重大和重点项目等10多项。主编《美学教程》《艺术学概论》等著作,在《山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临沂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学校教学成果奖等多项。主讲美学、艺术与审美、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等课程。

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张帆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40年工龄老“淘粪工”穿梭在38℃高温天里 从容面对刺鼻气味

    张师傅利索地打开井盖,记者往里探头一看,只见乌黑的污物快要板结成块,看起来硬邦邦的。化粪池很深,铁钩无法探测到底部,因为第一次尝试,掌握不了里面的技巧,记者连连败退,将铁钩还给张师傅。[详细]

    07-04 09-31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 济南“天价”理发店里要花一万多治的扁平疣 医院:只需几十块

    昨日,一则“济南一男子团购16块8的券去理发,最后花了5万”的消息刷爆朋友圈。网友@海盗那小子表示,“以前济南大学西门有一家,办了卡,下次去店就转让了,新店竟然说再充值就可以接收会员,幸好不多,买个教训”。[详细]

    07-04 09-35大众网·海报新闻
  • 开着奔驰撞别克 济南这对90后姐弟大戏演砸了

    办案民警讲述姐弟俩骗保案发情况。王某利把这个想法告知其曾有过汽修经历的弟弟王某龙后,两人商定伪造交通事故现场获取保险理赔。济南交警支队“920”办案专班负责人毕垒介绍,道路交通事故保险骗赔行为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严重的触犯刑法。[详细]

    07-04 09-22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 济南入汛期已1个月咋老没雨?别急,降水主要在“七下八上”

    6月1日至9月30日为济南的汛期,但进入汛期已经一个多月,济南一直鲜有大的降水,泉水水位一路下降,黑虎泉还多次出现断流,这让让济南市民有点担心。记者今天从济南市城乡水务局了解到,“今年确实比较干旱,”不过这位负责人表示,济南的主要降雨一般集中在“七下...[详细]

    07-04 19-43大众网·海报新闻
  • 创新引领发展 “百年济柴”释放澎湃新动能

    6月2日凌晨6时,位于青海花土沟的西部钻探青海钻井公司某井队完成进尺5000米,4台175柴油发电机组作为主动力,为现场的70D电动钻机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保障。。这是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有限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产品更新换代的最好写照。 [详细]

    07-04 17-41大众网·海报新闻
  • 济南2019年中考5日开始第一批次志愿填报

    今天记者从济南市教育局了解到,济南市2019年中考第一批次志愿将于明天开始正式填报,具体填报时间为7月5日-7月6日,每天8:00至17:00。据了解,本次志愿填具体网址为:http://xkbm.jnzk.net:8000或http://www.jnzk.net。志愿设置提前录取志愿(分A、B志愿)和一志愿...[详细]

    07-04 15-03大众网·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