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肖阳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帅
“济南莱芜区划调整重大政治任务顺利完成,支持莱芜、钢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地实施,全域空间一体化发展规划深入推进,济莱高铁开工建设,教育、社保、医疗等民生事业实现等高对接,区划调整红利快速释放。”在日前结束的济南两会上,济南市市长孙述涛在2020年济南市政府工作中这样提及区划调整后的莱芜区、钢城区。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区划调整一年有余,莱芜区、钢城区在空间区位、项目落地、产业对接等方面全面迅速地融入“大济南”,并充分享受到了区划调整带来的各项民生红利。而作为济南先行区的“南翼”,莱芜-钢城也正在全力打造济南新的发展隆起带和增长极。
空间融合:
优化城市格局,让济南成为山东中部都市圈核心区
2018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济南莱芜两市行政区划调整。2019年1月16日,济南市莱芜区和钢城区挂牌,济南莱芜区划调整一事尘埃落定,从此莱芜和钢城进入省会时代。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与时俱进,日新月异。
转眼间,济莱区划调整已经一年有余,济南迎来了发展史上的新机遇,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开泳认为,从空间区位上看,莱芜和济南经济联系密切,在空间上连为一体,是最有条件推进同城化发展的城市,通过济南莱芜行政区划调整,济南将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更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核心城市。
区划调整之前,济南市北临黄河、南依泰山,市域格局呈现东北-西南的狭长形态,空间布局受到极大限制。行政区划调整后,济南市辖10区2县,面积10244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内人口870万,济南城市发展格局更加均衡,也增强了与邻近的淄博、泰安等鲁中南城市的协调发展,加快了地域空间的整合和分工,全面形成山东中部都市圈的核心区,整体优化山东省中部、西部地区的发展格局。
同时,还增强了济南作为山东对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桥头堡作用,有助于山东构建与京津冀地区多元互补、协调联动、合作共赢的产业体系、发展格局。
产业融合:
承接济南项目南移,打造新的发展隆起带和增长极
作为济南先行区的“南翼”,济南对莱芜区和钢城区编制了专门规划,实现产业对接、规划衔接、一体发展,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引领优势。
2019年12月,总投资1535亿元的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落户莱芜,作为全省工业和制造业领域投资最大的项目之一,创造了莱芜承载项目落地的新历史。记者了解到,2020年2月13日,该项目正式开工,将用5-8年建成,首期工程建设100万平方米工业厂房,计划今年12月投产。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将推动济南市整车整机绿色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高端绿色智造业集群化发展,促进济南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山东高端装备产业做大做强。
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签约
钢铁产业在济南和莱芜均占较大比重,济南莱芜行政区划调整,不仅有利于钢铁产业实现产能压减目标,而且将形成更大的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增加与高新产业的衔接。2020年钢城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钢城区将推进精品钢产业向“千亿级”迈进,加快推进山钢股份新旧动能转换系统优化升级改造项目,推动钢铁产业流程再造、工艺提升、产品升级,并规划建设山东钢铁交易中心,聚合钢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资源,共建钢铁生态圈,提升精品钢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行政区划调整也有力地推动了济南莱芜加快培育接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尤其是济南莱芜的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区划调整之后,济南将莱芜区和钢城区文化旅游资源纳入全市整体格局,实施统一规划、整体推介,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示范村,促进旅游业协同发展,做大做强省会城市旅游圈。
莱芜区雪野湖
调整后的莱芜区和钢城区,立足工业基础和优势产业,主动承接济南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中布局和集聚发展,正在全力打造新的发展隆起带和增长极。
幸福感融合:
基础设施共建共用,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到民生红利
行政区划的调整,也释放出更大的民生红利,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教育、卫生、旅游、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也迎来新的发展。
近年来,济莱一体化协作发展一直在向前推进:2013年11月,济南、莱芜的城际公交正式开通;2014年5月,济南、莱芜实现居民身份证异地办理;2014年8月,济南、莱芜两市启动通信资费同城化调整工作;2015年2月,济南市全面实行济南莱芜跨地域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结”。
2019年9月,济莱高铁正式开工,20分钟到济南主城区将成为现实。未来还将联通鲁南高铁、融入京沪高铁,对“强省会”建设意义重大,打造“高铁经济”成为莱芜区未来最大的亮点。除此之外,2020年莱芜区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在过去的一年中,莱芜区“一河四路”重新启动,23项民生政策提标扩面、等高对接,更多群众享受到了区划调整带来的红利。
济莱高铁林家隧道爆破现场
区划调整后带来的还有教育、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记者了解到,莱芜区、钢城区、莱芜高新区教育设施规划与主城区“等高对接”,济南市鼓励和引导历下区、市中区、济南高新区与莱芜区和钢城区建立合作机制,实施“飞地经济”成本共担、收益共享,推动科技孵化平台及科技型企业在两区布局产业化基地。
“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民生政策等高补齐,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到区划调整带来的红利,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明显增强。”2020年钢城区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提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肖阳
6月16日晚8点,位于济南燕山南站附近的中惠泽石油加油站门口,前来加油的车辆正在有序进站加油。当晚开始,中石化、中惠泽石油、顺通石化等加油站纷纷推出实施多项夜间加油优惠政策,引导车主夜间加油。[详细]
自天气转热,社交圈里的小龙虾便“重出江湖”。在石云侠的印象中,1997年市场上的小龙虾只卖两块多一斤,当时微山湖的小龙虾当地人不吃,都用来喂鸭子,剩余的拿到济南来卖。[详细]
作为穿黄隧道与G309、G308、G104、S101四条道路贯通的重要疏通纽带,记者6月16日实地探访时了解到,新建省道101上跨邯济铁路,与309国道相接的互通立交自6月8日首棵桩基开钻以来,目前已经完成10棵桩基。将来,S101连同新的互通立交亮相之后,将成为先行区重要的交通枢[详细]
6月13日,济南市疾控中心第一时间启动监测工作,对主城区海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地进行排查,加强市场相关环境、物品采样检测。截至15日晚,共采集冷鲜冰冻三文鱼样本和外包装、加工切割三文鱼的案板和刀具等环境涂抹样本107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详细]
为打好2020脱贫攻坚收官战,日前,济南市选派68名支教教师奔赴重庆市武隆区、湖南省湘西州开展支教帮扶。[详细]
6月17日,济南迎来了久违的降雨天气。与此同时,最高仅有24℃的气温,为泉城开启了凉爽模式。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在济南市气象部门了解到,今天全市平均降雨量2~5毫米,此次降雨持续时间长、雨量平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