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斫琴20载,用时光打磨技艺 济南有位“匠人”,希望用坚守去传承古琴文化

2020-06-06 08:01:17 来源: 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 卢震

  江晓东正在制作古琴 新时报记者卢震 摄

  将整块的木材腹内斫(zhuó)成腔膛,然后经过刷大漆、装琴弦等一道道工序制作成一把古琴……二十多年来,江晓东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动作。他接触古琴的渊源颇为有趣,是一次因为不懂行的“吃亏”,从最初的修复到后来的制作,他对古琴反而愈发痴迷。尽管做琴数百把,江晓东觉得相对于工艺,前期针对用琴人的性格和喜好去选材和设计才是最重要的步骤,因为弹古琴是一个愉悦自己的过程,琴声也是一个人性格和情绪的表达。

  “古琴作为一种中国传统乐器,对文化的传承有很深的意义,传承的种子不种下永远不会发芽。”江晓东这样说。

  摆摊中“捡漏”从此与古琴结缘

  上世纪90年代,原本在工厂做木工的江晓东与很多同事一样随着“下岗潮”走出厂门自谋生路。“那时候英雄山下,马鞍山路两边就已经有摆摊的文化市场了,因为家里有些瓶瓶罐罐的老物件,我就到市场上摆摊。”江晓东回忆说。

  因为有着木工底子,对于木材种类也相对了解,江晓东在自己出售的同时也会收一点老旧家具。

  有一次摆摊,江晓东见到一位老人用自行车驮着一个小木桌打算出售。相中木桌的他便上前攀谈,但是对方不肯单独出售木桌,而是与一个木盒成套出售,木盒里则是一把陈旧的古琴,琴弦早已不见,琴上的配件也有缺失。“老先生不肯单卖,我只能花几百块买下了全套,后来有人想买琴,我卖了几百块,算下来白捡了一个木桌,本来还挺高兴的。”没高兴多久,江晓东便听说那把琴经人转手卖了数十万元,他的心情也随之急转直下。“其实算起来并不吃亏,只是自己不懂古琴,其实那是一把明代的仲尼琴,琴身保存得也特别好。因为自己不懂而让别人‘捡漏’,我有些不服气便开始研究古琴,从修复到后来制作。”江晓东打趣说。

  “这是一个斫到老学到老的过程”

  凭借木工手艺,江晓东很快成了一名古琴修复师,由于修复古琴的机会并不多,江晓东便有了自己斫琴的想法。

  最初制作古琴时,江晓东只能做到“形似”。“尽管外形很漂亮,但是那时候做的琴声音却不够好听,古琴毕竟是个乐器,再好看琴音不好听也是白搭。在自己摸索的同时,我也专门去扬州请教斫琴师傅,跟人学习一些技巧,然后不断总结经验慢慢提升。前几天我还刚从扬州回来,现在去主要就是以交流为主,大家取长补短,互相进步。”虽然起初做琴只是“形似”,江晓东依然很珍惜那段经历让他有了经验的积累,也让他的斫琴生涯有了从无到有的起点。

  斫琴二十多年,江晓东依然不满足自己的斫琴手艺。“这是一个斫到老学到老的过程,我后来也见过一些古代名家做的琴,古人斫琴的手艺已经为我们做好了标杆。”他对斫琴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他看来古琴制作并不适用于工厂化生产。“每个人的脾气秉性不同,有的人喜欢浑厚的音色,有的人则偏好清脆的,适合自己的琴弹起来也能达到愉悦自己,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心境的状态。”目标是制作1000把满意的古琴

  二十多年来,江晓东已经制作了数百把古琴。如今他开始使用红木制作古琴,每把琴上都会用甲骨文或者金文篆刻千字文中的一个字作为标记和序号,他的目标便是用自己的双手制作1000把满意的古琴。

  在江晓东斫琴的同时,他的女儿江山从9岁起便开始学习古琴弹奏。“我对象和女儿弹得还不错,我自己反而是弹得最‘差’的。”江晓东笑着说,自己斫琴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的耳力不错,对于琴的音色和音准比较敏感,这倒是对做琴比较有用。”

  如今,江晓东在英雄山脚下开了一家古琴传习所,女儿江山则是授课老师。“其实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像是串起的珠子,一代人接着一代人,这个传习所也是给人一个接触古琴的场所。每周四全天都会有公开课,完全免费,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可以来体验。这也是我们为古琴传承起到的一点作用吧。”

  原标题:痴迷斫琴20载,用时光打磨技艺 济南有位“匠人”,希望用坚守去传承古琴文化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尹延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