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明星村搞起当年瞧不上眼的大棚,尝试带领村民重振集体经济——一个村庄的产业破冰记

2021-02-01 09:09:01 来源: 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 冯经伟

  “明星村”孝直村是平阴县第一个全国文明村。

  上世纪90年代,平阴县孝直镇孝直村奖励村办企业经理奔驰汽车的事情曾轰动一时。那时,村里的齿轮厂、缸体厂、轴瓦厂等村办企业红红火火,产品销往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村办企业带动村集体收入达六七百万元。

  如今,那张已经泛黄的奖励奔驰车的照片留在了村志上,“红红火火小30年”的村办企业也进入了转型阵痛期,甚至进入了停摆状态。

  虽然现在处在转型的阵痛期,但工业项目转型再慢也得转。一方面,孝直村腾笼换鸟吸引新的项目进来盘活原有厂房,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另一方面,村里也希望能够挖掘出新的产业,重振孝直村经济。在济南市乡村振兴服务队平阴五队的积极对接下,过去村民瞧不上眼的蔬菜大棚开始进入大家的视野。

  一步步摸索着干 西红柿能赶上春节上市

  从济菏高速孝直出口下高速走不多远,十多个大棚就会映入眼帘,这里就是孝直村去年9月份开始建设的蔬菜大棚。在春暖式大棚内,村民们正在使用小型旋耕机种下土豆。土豆和白菜是孝直镇东部汇河平原几个蔬菜专业村种了多年的蔬菜,第一次种大棚的孝直村也选择了这一作物。在冬暖式大棚,长到半米多高的西红柿已经挂了果,春节前,4个大棚的西红柿就能上市。

  别看孝直镇是全市农业大镇,但镇驻地的孝直村却是地地道道的农业落后村。20多年前,孝直村也种过菜,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如今,孝直村再建大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甚至村里都没想到会有这一天。

  在农业大镇里没有走发展农业这条道路,里面是有缘由的。红红火火的村办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本村村民远远满足不了,还得从外面招工。村民只要想工作,不用出村,村办企业就全都满足了。一个月下来,一般的岗位收入三四千元,赚得多的岗位一个月能拿到五六千元。与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相比,村民觉得,在村办企业干活的收入更稳当一些。

  村干部更是如此。除了村里的事务外,很多村干部都到了村办企业从事车间管理工作,真要下地干活,还真是没干过。

  到村开展服务后,济南市乡村振兴服务队平阴五队对孝直村村办企业进行了一次大调研,看到了孝直村多年以来依托机械加工集群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基础,以及作为平阴县第一个全国文明村拥有的文化传统好、民风孝顺直实、人文资源丰富等优势,但也看到了几近停摆的企业、无力偿还的外债以及空置的厂房等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服务队积极把村内闲置资源向外推介的同时,也在帮助孝直村积极谋划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把过去轻视的农业重新拾起来,发展现代农业,为孝直村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成为服务队开出的一条对策。借助2019年市财政资金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的契机,服务队帮助孝直村积极申报。孝直村申报的项目也成为平阴县唯一一个通过审批的项目,获得了80万元扶持资金。

  选好了位置,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106亩,孝直村建起了6个春暖式大棚、4个冬暖式大棚。“离着社区近,用工不愁。离着高速口近,运输方便。”多年经营企业的经验这时派上了用场,关于大棚的选址,大家首先考虑的是用工和运输。

  西红柿大棚开启了孝直村转型之路。

  弯路没少走 几亩白菜卖了一万多元

  不管对孝直村村干部还是服务队来说,大家都是种大棚的“门外汉”。

  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服务队副队长蒋波说,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没少走弯路。一开始,大家对什么是冬暖式、什么是春暖式这些蔬菜大棚的种类都不懂,更别说其他的了。因为棚内常年是高温高湿环境,建大棚的钢管必须是防锈的镀锌钢管才可以。等到钢管运到现场,大家都傻了眼,与厂家协商,退回厂里重新加工才解决了问题。在大棚的进出口,当初只考虑车辆进出大棚了,没考虑日常工人进出,只能在大门上开了一个小门,又在每个大棚的外面新建了一个斗房,方便人员进出的同时减少大棚内的温度向外扩散。

  “过去大家都没干过,想不到这些事。对服务队来说,种大棚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蒋波说,村里特意从外面聘了一个常年种西红柿的技术员从事大棚的日常管理,开始一步步摸索着干。

  去年四五月份开完动员会,孝直村党委副书记、村主任张文波也在犹豫,对大棚到底能不能赚钱心里没底。到了9月份,项目资金批下来了,这时,再说不干那是真不行了。

  但因为是收了玉米后才开始流转土地,大棚建起来之前,总不能让地闲着。于是大家就商量着在地里种了好几亩的白菜。因为错过了种菜的时节,就把其他村里不要的白菜苗拉回来,一棵棵栽到地里。在大家的细心管护下,加上赶上了白菜的好行情,边建大棚边种的几亩白菜卖了一万多元。

  虽然“第一桶金”一万多元与建设大棚已经投入的200多万元资金来说是“杯水车薪”,但不管是服务队还是村干部,都比开始时信心更足了,建设进度也快了不少。

  “先把这10个棚搞得像模像样,让村民看到搞大棚也能赚到钱再说。”几个月下来,尽管已经有不少人看到大棚成了规模,来询问承包的事情,但张文波都婉拒了,“可以新建大棚给你们,但这10个棚,可是俺们转型的试验田哩,不能往外承包。”

  村办企业形成了机械加工产业集群。

  干活试验田见到效益 再发动村民入股

  面对建大棚这一曾赔过钱的“传统项目”,刚开始,已经习惯了在村办企业打工的村民并不买账。为了带动更多村民加入进来,孝直村把农业合作社股份定为300元一股,村集体再一股配上120元,这样一股就能达到420元。即便如此,村民热情也不高,入股的村民才20多户。

  “我们商量后,觉得现在不再发动村民入股了,等大棚见到效益了,再带着愿意入股的村民干。”张文波说,这也是自己婉拒很多想承包大棚的人的原因。

  “别看现在现场看起来乱糟糟的,很多来看过的村民都说这已经不错了,这才建了两三个月呢!”指着正在播种土豆的大棚,蒋波说,现在6个春暖式大棚也种上了土豆,把菜种上后,下一步再修好路,配上水肥一体化的滴灌,让这里也有个农业产业园该有的样子。

  大棚一侧的阳光玻璃温室也是大家寄予厚望的一处亮点。“结合孝直村远近闻名的直实文化展示,在温室里种上各类花卉,带动人们前来采摘蔬菜、买花、体验农事活动,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蒋波告诉记者。

  新建大棚的同时,大家没有忘记几家正处在困难中的村办企业。“因企施策,因地制宜,找到企业走入困境的原因,解放思想,转变思路,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优势产品覆盖,实现企业破茧重生。”这是服务队下一步的打算,也是孝直村这个明星村正在突围的方向。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晓丹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