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点赞!小清河再现清水绿岸 鱼翔浅底景象 ​

2021-03-24 10:03:41 来源: 天下泉城 作者:

  3月22—28日是第三十四届“中国水周”,保护河流,保护水资源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事。作为济南市区一条重要的河道,小清河横穿济南市区,与泉池相连互通,构成连接济南城内城外的一条重要黄金水道,小清河既是一条景观河,也是接纳泉城供排功能的排污河,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曾几何时,柳绿花红,波涛胜雪,是小清河的代名词,从历史记忆一路走来的小清河,见证了济南近千年城市版图轮廓发展、河湖泉携同共生的沧桑巨变。过去一段时间,小清河因工业污染,水质问题曾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近几年,济南市围绕小清河污乱问题,下大气力铁腕治河,经过各项修复措施,小清河水质终于获得提升,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获市民点赞。

  初露芳容

  市民点赞小清河清水绿岸 鱼翔浅底景象

  2020年,济南实施了大辛河、全福河、柳行河等河道有水工程,建成小清河48公里风貌带,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说起之前的小清河,济南人总会摇头叹气,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小清河两岸建起千余家企业,大量污水排入河中,河水水质愈发浑浊。“臭水沟、小臭河”等也成了当时小清河有名的标签。近几年,围绕这条河流,济南市掀起了“河水保卫战”,经过长久不懈的修复,如今的小清河恢复了往日“河清水晏”鱼翔浅底的壮观景象。

  “水质有了明显提升,虽然不能说清澈见底,但整体已呈现翠绿色,河面也未见矿泉水瓶等生活垃圾。”市民张阿姨说。

  近日,随着天气变暖,小清河也褪去了冬日的妆容,变得柔美了起来,岸柳垂丝,锦鳞游泳,成了不少市民休闲打卡之地。“我是一个老济南人,之前对小清河印象不是很好,简直就是‘泥巴河’,现在成了身边的风景河,环保河。”市民徐大爷欣喜的告诉记者。

  攻坚克难

  各方爱河护河助力“河流保卫战”

  市民这样的欣喜离不开济南市多年的“环保保卫战”。自2010年以来,济南市多次启动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拓宽深挖河道、引入干净水源、切断沿岸排污口,改善小清河水质,恢复沿岸生态。2017年4月,小清河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打响。围绕实施方案时间表,各部门、各区县凝心聚力全面加快小清河污染治理和协调推进工作。

  记者了解到,2018年济南实施了以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为核心的小清河污染治理攻坚战,同年建成污水处理设施7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9万吨,完成城区31条黑臭水体治理。

  2019年1月份,小清河水质实现达标;同年4月份,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解除了对济南市长达4年的挂牌督办;同年9月和10月,小清河出镜断面连续2个月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是自有检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

  2020年6月5日晚,小清河污水管网清淤检测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天下泉城客户端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此次城区污水管网清淤,二十几年来首次采用潜水员下潜方式进行清理。通过清理淤泥和垃圾等淤积物,有效提高了污水主干管的过水能力,为济南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水生态环境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绩斐然

  碧水保卫战圆满收官

  2020年12月31日上午,山东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2020年,山东83个国控地表水断面年内均值全部达到或优于水质管控要求,小清河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优美景象。

  2021年初,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发来喜报,对济南生态环保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喜报指出:截至2020年年底,济南市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小清河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

  水清岸绿,通江达海,如今这条承接济南市区400多万人口生产、生活废水的河流早已改变了当初颓废的模样,曾在工业发展过程中“遍体鳞伤”的小清河,也在一次次全民爱河、护河的行动中苏醒过来。

  凤凰涅磐

  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宜游”水生态环境

  对于小清河水质的持续治理,济南也毫不松懈。记者了解到,济南将加快彩石、董家、唐王等污水处理站建设,提升东部城区污水处理能力。积极推进国际医学中心污水处理厂建设,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提升城区污水处理能力。

  此外,济南推进腊山水质净化厂配套管网续建工程,完善党家、陡沟等管网空白区排水管网,出台中心城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实施方案,结合道路建设改造、片区开发及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及合流制管网改造,让承接城市污水功能的小清河“瘦身”“排毒”。

  2021年济南将深入推进河长制湖长制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着力推动河长制湖长制提档升级,建立“河长+检察长+警长+督查长+流域长”工作机制,推行河长星级化管理,发挥部门统筹协调、标准制定、责任落实、督查考核等作用。高水平规划设计美丽幸福河湖示范项目,重点规划设计大汶河、玉带河等10余条幸福河湖,着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宜游”的水生态环境。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开元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