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钱也集不齐的卡,有啥魔力?

2022-08-16 10:40:41 来源: 新黄河 作者:

  近日,“家长花200万元给娃集奥特曼卡没集齐”话题冲上热搜——北京朝阳区一家卡游旗舰店内,被店内顾客称为“卡王”的消费者告诉记者:“自儿子‘入坑’奥特曼卡以来,我已经陆陆续续花了将近200万元用来抽卡了。”

  “集卡?奥特曼?那不是我们20年前流行的玩意吗?”没错,很多人童年记忆中的“集卡热”卷土重来,家长们一掷千金。有网友调侃,“你相信光吗?我相信钱能花光!”

  一张小小的卡片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孩子如此着迷?

  现象

  “相信光”就得“钱花光”

  “对于有家长花了200万给孩子集卡这事儿,我不理解,但是我信。”

  市民张聪是两个女孩儿的妈妈,她也没想过一向对公主裙着迷的小学女生竟然会入坑奥特曼卡片,家里几乎每个角落都能翻出几张。“这是10块钱一张买的,这是30块钱一张买的……现在学校周边的文具店、小超市都有!”张聪展示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小卡片感慨,“孩子的钱就是好赚”。

  为啥集齐一套卡需要花那么多钱?张聪说,自己和孩子只能算个“入门选手”,只知道卡片有不同的系列和含金量,就像“80后”“90后”小时候拆干脆面里的“水浒卡”一样,随机性极强。“这些卡片有的还能在线下的电玩机器上插卡,使用奥特曼的‘大招’!”

  如今的奥特曼卡片,早已不像几十年前的“集体记忆”一般单纯,已经衍生出了不同的系列、不同的形态甚至不同的销售模式——在设计时,卡片会包含不同的等级包括SSR、PR、SR、R,同一等级的奥特曼或者怪兽也会对应不同的角色故事、技能、攻击防御力。同时,商家会拆分出豪华版、黑钻版、荣耀版、纪念版等不同的礼盒版进行销售,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如果是稀有卡片,价值翻倍。

  奥特曼卡线上销售火爆也有“实锤”。根据“鲸参谋”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奥特曼卡仅在京东平台就累计销售超60万件,月均销量10万+;销售额近5000万元,月均销售额超过800万元。在一些线下门店,有网友表示“进去就得花上千”。

  正方

  是润滑剂也是“社交货币”

  “你手里要是有几张SSR超稀有卡片,还怕孩子不听话?”

  社交平台上搜索“奥特曼”相关话题,很多家长都在“反其道而行”,跟孩子一起玩卡并写下攻略分享给新手,对他们而言,这也成为与孩子有效沟通、平等交流的工具。

  市民杜洪伟的儿子今年11岁,发现儿子用零花钱偷偷买卡片后,他并没有斥责,而是想方设法帮孩子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多的卡。“网购平台上有很多便宜的盗版卡,但是孩子比较介意,怕被同学发现。于是我从老东门市场找了一家批发店,都是正版,一箱子只要百十块钱。”杜洪伟说,满满一箱卡片极大满足了孩子,一次性拆个够以后就不再每天去买最便宜的卡包了。用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兑换更高等级的卡包成了父子二人的约定。

  “孩子卖了两张稀有卡赚了2500块钱,给我买了条手链当生日礼物”“我家孩子两岁,能准确区分所有奥特曼的特征,我干脆用卡片教他识字了”“刚开始我也觉得这就是‘骗钱’,现在成了一家三一起研究攻略”……奥特曼卡片成为亲子间的黏合剂,是很多人都不曾想到的。在孩子们的社交圈,它更是决定“话语权”的存在。

  张聪说,她常常看到女儿在小区里像“特务”一样跟其他孩子“接头”,分享、交换手里的卡片,要是谁能掏出一张SSR卡,一群小孩能喊一晚上“大哥”。“所以奥特曼卡片之所以能让孩子着迷,也是因为它能满足虚荣心,这就像大人买个限量款包包一样,谁能不上瘾?”张聪觉得,只要不过分、不沉迷,能促成孩子跟大家打成一片,花点钱也是值得的。

  反方

  “梦里都是卡”没心思学习

  不只是奥特曼卡片,现在的“卡游”已经发展出许多系列——小马宝莉、叶罗丽、斗破苍穹、火影忍者、斗罗大陆、名侦探柯南等大热动漫都在其中,当然,它们都没奥特曼火。有网友打趣说,“80后”小时候喜欢奥特曼,长大了还得支持孩子喜欢奥特曼,实在是费钱。

  让人不能忽视的是,已经有孩子沉迷其中无法自拔。“11岁男孩偷拿家中现金购买奥特曼卡片,害怕父母责怪谎称遭遇抢劫”“小男孩偷奶奶钱买奥特曼卡片,妈妈带他派出所‘投案自首’”“10岁男孩花近万元买奥特曼卡片,文具店老板称‘这点钱不算多’”……越来越多类似事件登上新闻。

  社交平台上,很多家长已经采取“极端”方式禁止孩子玩卡。网友“丫头”说,“今晚急眼了,把儿子的卡全剪了。他哭了一阵,但不是因为他真的喜欢这些卡,只是没有了炫耀的工具。脑子里天天研究什么卡是同学没有的,心思不放在学习上!”网友“蝴蝶”说,“前两天把足足有两斤重的卡片全扔了!偶尔娱乐也就算了,现在上课脑子里是卡、梦里梦的都是卡,写个作业还趁我不注意偷偷玩,真是祸害!”

  对于称自己花200万元给孩子买卡的家长,也有声音认为这会让孩子产生不健康的消费观。“我们小时候虽然也集卡,但都是从干脆面里吃出来、放学后跟同学玩玩游戏赚回来,现在的孩子却是求着父母花钱买回来,只为了炫耀。长此以往孩子的价值观能正常吗?”

  思考

  “防沉迷”离不开积极引导

  各类卡片如此令孩子们沉迷,离不开商家的策略——奥特曼卡包有很多个系列、分类和多个等级,不同卡牌之间又有很多技能组合,大人们似乎永远搞不明白,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总有一张是你没有的。卡片发行商总是在玩这种概率游戏,让那么几张卡片成为稀缺产品。越是稀缺,孩子们就愈发想要得到。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这种“盲盒”式卡片、“盲盒”式文具等带来的刺激感远胜于传统游戏。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对这样的刺激抵御能力更低。

  目前,我国尚没有对盲盒类产品销售制定全国性法规,未成年人过早接触此类商品值得家长、社会的关注。“按法律规定,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所实施的消费行为应一律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如果说孩子未经家长同意就大额消费,可以被认定消费无效,要求商家退款。”

  杜洪伟表示,对于“盲盒式”的奥特曼卡片,适当给孩子购买作为奖励没问题,但不宜放纵甚至毫无原则地“砸钱”。“喜欢的东西来得太容易了,孩子也不会珍惜。我们应以言传身教引导孩子,理性对这类游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用更健康积极的办法去满足自尊需求,展现自我价值。”杜洪伟说,他今后也会更多地陪伴孩子,用体育运动、阅读等等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认识到更有价值的娱乐方式和更积极有益的社交圈。

  有观点认为,消费者协会和市场监管部门,也应该对奥特曼卡片这种针对中小学生的“盲盒”消费予以关注和规范,适时开展检查,发出消费提示,确保商家合法合规经营,消除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隐患。

  >>微观点

  卡片收集册应该收集单纯的快乐

  买玩具卡片,何以斥如此巨款?背后无疑是商家套路。这些五花八门的身份级别,成为孩子们收藏梦想的精确坐标,即便是那名自称花了近200万元收集卡片的家长,孩子的收集册中仍有空缺。

  对卖卡的商家来说,饥饿营销的手段再明显不过;对疯狂买卡的家庭来说,非理性消费理念暴露无遗。花钱买玩具无可厚非,但为了动漫形象卡片砸上万元,甚至是百万元,折射的是畸形消费观。如果让孩子从小就攀比“我有你无”,炫耀“卡多气粗”,必然会对孩子本就不成熟的世界观造成负面影响;沉迷卡片收集,拆买盲盒取乐,也于学习和成长无甚益处。许多家长直言,不惜花费重金为孩子买卡的缘由之一,是让孩子融入同龄人圈子。如果当真是有卡才能交朋友、没卡就被孤立,那家长该尝试的,是与学校携手,清一清娃娃社交圈这股歪风,而不是对商家营销伎俩趋之若鹜,不加判断地追捧所谓“社交货币”。

  防止孩子被“集卡”套牢,既需要制定盲盒类产品销售法规,也需要家长有更多定力。商家再逐利,在赚未成年人家长的钱时总要带上良心;家里再富裕,也不能忽视孩子的消费价值观教育。卡片收集册,应该收录的是孩子们单纯的快乐,而不该成为沾染铜臭味的暴利工具。(北京晚报)

  丰盈孩子的精神世界

  在地方政务留言板上,不少家长留言投诉,孩子沉迷奥特曼卡片,与同学攀比炫耀,严重的甚至为买奥特曼卡片偷家里钱、诱发暴力倾向等。回溯既往报道,小学生畸形消费的案例时有出现。例如,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武汉一小学生在近半个月时间里,累计花费两三千元;河南驻马店十岁男孩,10天花费9800元购卡,用的还是老人的过年钱。

  有句话叫,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当卡游公司销售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对“卡牌成瘾”“类博彩机制售卡”的负面影响也不能熟视无睹。

  面对线上网游的危害,国家出台“防沉迷”系统,守护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面对线下“卡游”的影响,有关方面也应思考出台必要的举措。今年1月,上海发布《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南》,提出禁止向8周岁以下儿童出售盲盒。类似的规则,是否应引入卡牌销售领域,不妨先行探讨。

  说起集卡热潮,80后忘不掉的是小浣熊干脆面的味道。曾经的孩子,如今的父母,为了追求同龄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共同的社交话题可以聊,谁没中过集卡的招?与其视卡牌为洪水猛兽,更应思考如何丰盈孩子的精神世界,帮其寻找值得坚持的爱好。

  当然,畸形消费的板子,不能都打在奥特曼卡身上。毕竟,真正为孩子健康成长负责的,并非商家和市场,而是一家之长。(澎湃评论)

  >>神回复

  网友@元大人:把200万给我,我给你演真人版奥特曼。

  网友@Scarlett-zy:小时候收集的长大以后都放在箱底落灰了,不过这也承载着父母的宠爱和儿时的记忆。

  网友@深蓝航迹十月:我天呐,他是真的相信光啊!

  网友@皮皮虾是我75:这个卡牌为什么不取缔,到处开旗舰店!智商税从娃娃交起吗?

  欣视界>>

  “相信光”也要有底线

  “你相信光吗”是一个网络流行“梗”,奥特曼的“粉丝”们坚信,只要心中有光,光明就会战胜黑暗。对于孩子来说,一纸卡片代表了他们的爱好和向往。

  “70后”的连环画、“80后”的热门磁带、“90后”的还珠格格贴画、“00后”的《逆战》、“10”后的《孤勇者》……每个人的童年或许都有一份执念,同个时代的孩子难免会烙上相似的标签。奥特曼卡片的走红,就像是一场“时尚轮回”,让很多家长也回到了小时候从干脆面里捞卡片、纹身贴的日子。那么多家长愿意为这一爱好买单,或许不只是为了给孩子攒“社交货币”,也是满足自己儿时爱而不得的遗憾。

  那些在我们大人眼里花里胡哨的废纸,或许是孩子最珍视的宝贝。但那位花200万元给孩子圆梦的家长,抛开雄厚的家底不谈,这样的砸钱式玩法,真能让孩子成为小圈子里的“王者”吗?

  孩子们将奥特曼卡片视为自己的社交资本,互相攀比,本就偏离了儿童世界单纯的本质,家长怎能助长这种风气?有很多家长或许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生活,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只要家里的经济条件允许,就一味地满足,没有思考过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久而久之,孩子就可能游戏成瘾、惯于攀比,以为金钱能兑换一切。

  真正的社交本钱,是一个人的精神财富,这才是决定“社交圈层”的根本。一张稀有卡片能带来的底气,怎么会比可贵的品质长远?

  愿意为孩子花钱买快乐无可厚非,也请有底线和原则。(济南日报记者曹雅欣)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吕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