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历城:“齐鲁首邑”的妙手天工

2022-05-07 11:16:0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懿程

  2022年3月,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全面起势。物阜民丰的齐鲁大地,自古以来就兼具丰厚的文化与物质资源,而有着“齐鲁首邑”之称的济南历城,尽占济南文明之源、稼轩故里、鹊华水韵等资源禀赋。无论是巧夺天工的非遗技艺,还是妙手回春的传统古方,历城手造佳品穿越千年,可观,可戴,能医,能闻,为山东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手造万物源于自然之材

  中国的银器文化辉煌灿烂数千年,在泉城济南,被赋予新的诠释。历城张氏家族从民国开始,历经四代,以纯银为原材料,辅以其它配饰,融合了冶金、锤揲、錾刻、绘画等多门艺术为一体,传承创新制银技艺,见证银的应用历史,伴随它从货币功能向装饰功能、生活器具功能转变。

图片由历城区宣传部授权发布

  一只皎洁精致的银壶上如何闪耀一朵金色花朵?张氏银器代表性工艺火烧金实现了银器与金饰的完美融合。

  银的熔点是962℃,而金的熔点为1064℃,匠人需要严格把控每道工艺,錾刻过程行云流水,在银质融化前将金饰贴到壶面上,而此时对火候的要求以秒计算,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很难想像,这精巧绝伦的手造器物,毫无机械化规律可循,全凭银匠的经验制作而成。流光溢彩的精致银器,每一件都需要经过几十道繁复工序、数十几万次的手工锤揲,方能蜕变为手中的精美器物。在传统银器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山东黄金鑫意工艺品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一家拥有2项发明、7项实用新型、20多项外观国家专利,年产值过亿元的现代企业。传统手艺成为时尚产品,重新焕发生机。

  古朴的自然之材,将天然质感返璞归真。黄河下游从历城北部穿过,流经历城境内水势缓慢,中游的细泥沙在黄河拐弯缓流处长年累积,来自母亲河的馈赠——黄河滩澄泥成为得天独厚的制陶原料。

图片由历城区宣传部授权发布

  以陶制印已有千年历史,经过取土、淘洗、筛虑、配制、沉淀、陈腐、揉制,塑形、阴晾、修饰、抛光、烧成等十几道工序精心打磨,工匠以精湛的技艺,将制陶文化与篆刻艺术创造性地合二为一,一枚雕刻精细逼真,触感光润,带着泥土芳香的澄泥印制作完成。“圣土陶印”作为目前国内唯一黄河澄泥印,集泥塑、陶瓷、绘画、篆刻等艺术融为一体。历城以此开发出各式各样新型文创产品,外观上有佛像、人物、生肖等各种造型,工艺上有红陶、墨陶、白陶等种呈现,纹饰上有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创作的京剧脸谱、梅兰竹菊、泉立方、《心经》组合等文创作品,不但在中华文化圈受到青睐,还作为外交礼品,远走重洋,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手造好品活化中医药文化

  中医与“京剧”“武术”并称“三大国粹”,是中华民族流淌千年的智慧结晶。宏济堂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909年,创始人乐镜宇大胆创新、另辟蹊径,在济南西关东流水街开办宏济堂阿胶厂,将原来三昼夜熬制延长为九昼夜精炼,所产阿胶清香甜润,自此成为宏济堂的名品。1915年,宏济堂阿胶代表民族品牌参加巴拿马国际商品博览会并荣获优等金牌。

图片由历城区宣传部授权发布

  从“宏业济民”的山东官药局传承百余年,宏济堂孜孜以求,传制药匠心,担为民情怀。为恢复古法熬胶,宏济堂打造了亚洲最大的一口金锅,配以银铲,生产高端阿胶,作为“山东好品”代表了中国阿胶工艺的最高水平。如今的宏济堂以传统制药技艺、诊治技法、健康强身理念等为基础,兼收并蓄中华民族的健康观、养生观、文化观、哲学观,全面、完整、生动记录了一个世纪以来齐鲁大地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历史。今天的宏济堂制药集团产品涵盖中成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原料药、阿胶及健康食品,35个产品进入国家基药目录,90个产品进入医保目录。宏济堂中医药文化旅游景区已成功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山东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等等称号。

图片由历城区宣传部授权发布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城,还有这样一道传承百年的手造技艺,以嗅闻发挥其效,康养身心,它就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济南喜面鼻烟制作技艺。

  取自纯天然原材料的非烟草型鼻烟,精选玫瑰、薄荷、辛夷、苍术、藏红花、龙脑等地道之材,融合传统中医药理论,在特定节气时间内,经过严格的发酵、熏制、陈化、出缸、存储等程序,历时两年方得成品。在一闻一嗅间,药气和香气入鼻入肺,而后经心散布全身,以此调节人体机能防病治病,康养身体。精致小巧的鼻烟,在匠心传承中播散中华医药文化的独特韵味。

图片由历城区宣传部授权发布

  手造技艺赋能乡村振兴

  “葫芦烙画”手工技艺以烙铁代笔,运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呈现出焦、黑、褐、黄、白等多种层次和国画渲染的效果。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孙丽敏,在济南乡村振兴服务队历城一队当乡村振兴导师期间,把在彩石街道流传千年的《女娲补天》、《降龙木传说》、《彩石西厢记的故事》等几十副作品从纯文化符号变成烙画作品。

  为了让手艺服务乡村发展,彩石街道把服务期满的孙丽敏老师邀请回来,以手艺为媒,与葫芦结缘,打造“葫芦谷”文旅项目。在前期试种葫芦基础上,今年开始在断苕村培育葫芦产业。以烙画为龙头,带动种植葫芦、观赏葫芦、售卖葫芦,开发葫芦宴和葫芦民宿,把文化符号打造成品牌、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彩石的靓丽名片。小小的葫芦,蕴含着“福禄”的寓意。现在的彩石,通过“烙画工作室”以点带面,开设“非遗烙画公益课堂”,打造“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乡村振兴研学体验基地”,让游客走近“福禄”文化,让村民走上“福禄”大道。

图片由历城区宣传部授权发布

  历城打造特色非遗文化产业,全面提振乡村经济的同时,也带动了手造技艺的活化传承。在历城,这样的乡村特色产业还有很多。打造“圣土陶印”品牌的郭店街道相公庄村,除了传承陶瓷印章技艺,还是书画文墨之乡。

  相公庄制墨缘起于山东巡抚丁宝桢,他研究墨法,探讨制作文房四宝技艺,统称为“华夏齐鲁相公”。几代传人秉持“尊崇古法,创新发展”理念,采用天然原料,经古法制墨工艺流程推出相公墨及云中子、泉墨、稼轩墨、儒墨、圣墨等系列精品,色泽光亮,墨香浓厚,将“历城县相公墨汁厂”发展至今,走向九州四海。以文房四宝为产业核心,相公庄正在着力打造齐鲁相公文化创意产业园,集文房四宝生产基地、研发中心,中国书法博物馆、主题文化旅游等业态于一体,传承千年制墨文化。

图片由历城区宣传部授权发布

  为了给“山东手造”产品提供展示平台,促进产品之间产生“化合反应”,历城区在郭店街道的虞山书院打造集中展示区,拿出一万平方米的物理空间,用于聚集和展示山东手造产品和民间工艺成果、民俗文化资源。目前虞山书院已经入驻手捏陶技艺、香式文化技艺、礼射文化技艺、双手刀剑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获评为市级非遗传承基地,正在积极筹备历城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审工作。

  扎根农村,面向城市,虞山书院集传承发展、展览展示、研学体验等功能于一体,致力于打通从非遗到生活、从传统到时尚、从文化到产业的新路径,为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交出历城答卷。

  手造历城 折射千年文化精髓

  巧夺天工的古法技艺演变为传承千年的艺术瑰宝,在历城手造中探寻中华文化智慧精髓,让人无不感叹“齐鲁首邑”先贤们的巧思。

  明朝“蔺氏三通正骨术”以《黄帝内经》“骨正筋柔,气血自流”和传统医学“阴阳平衡理论”为基础,经几代传人博采众长,总结出“正骨十二式”,使骨复位、筋还槽、气血畅通,承传精湛医术;

  桥氏木作技艺以优质木材为创作原料,融合接、卯榫等传统手法,诠释出“天人合一”“谦和避让”“中庸中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鲁绣技法以发为丝,表现中国书画的笔墨效果尤其细腻逼真,作品《白石老人和虾》、《鹊华秋色图》、《番女掣厖图》等达到了“绣品如画”的传神境界;

  以板蓝根及其它天然植物为料,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扎染技艺还原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

图片由历城区宣传部授权发布

  每一方手造好品都代表一项文化遗产的传承,由于技法古老而繁复,流传时间久远,受众面小等制约因素,这些小众技艺跨越时间长河来到我们面前,并非易事。喜面鼻烟制作技艺历经六代传人,一度面临断层;百年老字号宏济堂在公私合营时,药品、设备等被中西医分流。古老精湛的传统技艺在今天重现光辉,除了得益于深厚的文化根基,还要依靠匠心传承。

  历城区因地制宜盘活丰富的文化资源,探寻独具山东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工艺进行创意挖掘、活态传承,将手造技艺融合文旅体验、文创开发、非遗工坊、产业扶贫等,延展非遗业态,让山东的优秀文化遗产可观可感,为山东打造一张张文化新名片,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落地开花。(通讯员 张懿程)

初审编辑:范明昱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