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赵晓丹
原标题:逐步加深的旅游与生活关系的认识
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生存发展状态就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体现。人的更充分的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更高级”阶段。旅游和个人生活的关系,从来都是旅游的基本关系,是最重要的基本关系。
近40年的旅游业发展中,国家层面的战略和政策研究一直聚焦于研究旅游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但是学术领域,特别是社科文领域,对旅游和人的关系、旅游与人的生活的关系、旅游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一直都在孜孜不倦地深入进行。尤其在各种学科和旅游业的结合领域进行,“旅游休闲学”“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哲学”,都在形成体系。所以,在“美好生活追求”成为国家目标的新时代,旅游对人的意义全面展开,各种认识和理论“恰逢其时”,不断进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进入个人和生活层面,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都充分呈现。人人都有一个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对“美好生活”本身有非常个人化的理解;各家学说也有各自的认识角度,有N种对“美好生活”的注解,有哲学的和实践的,宗教的和世俗的,整体的和个体的。使用最广的是社会心理学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不同层次。按需求层次的认识方式,下面用三句话来描述社会对旅游与生活关系的不同形态。
旅游是生活的奢侈品
旅游是奢侈品的观念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一种原始观念。一方面是人的天性追求“行千里,致广大”,古今都把“行走在大地上”,“至自己所未至”“至前人所未至”作为“伟大人生”“壮阔人生”的一种模式。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能够走出去的人有限,能够走出去的距离有限,长长的历史中,像模像样的“旅行者”“旅游者”寥寥无几。因为普遍向往,因为难以实现,所以旅游是“奢侈品”。不过这里的“奢侈”没有道德批评的含义,唯稀少珍贵而已。只有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一部分人可以用“财富和金钱”换取旅行中“体力”和“生命”的付出,还能获得同样广度和强度的“精神满足”,“旅游”才具有了身份的象征,成为一种“奢侈品”。
旅游是生活的必需品
旅游是生活的必需品提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被广泛认同于最近10年,呈逐步强化的认同趋势。上世纪90年代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研究中,我们反复呼吁论证“经济发展是旅游兴起的前提”,“现代旅游直接就是‘现代经济’的衍生品”。“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化生活同时培育了旅游的需求和满足旅游的可能性。”结论是:“现代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化的旅游现象一定产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旅游业一定兴旺”。最后的判断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了这个时期。
当时我们还是出言谨慎,说“旅游在一些地方完全成为生活必需品,在世界范围内正在成为生活必需品”,但是没有说,“在中国也正在成为生活必需品”。因为当时中国的认识环境和政策环境,还不太接受这样的结论,在很多人的认知体系中,还保持“旅游是奢侈品”的原始观念。对他们说“旅游是必需品”,就是一种观念的革命。
不过,什么东西是生活的必需品,什么东西不是,真不是什么人说了就能算。旅游在中国成为“生活必需品”的过程,快速并且广泛,“革命”来得这样理所当然。1998年,人均旅游次数0.5次;2018年,人均旅游次数5次,每年有60亿人次的旅游活动。旅游是生活必需品,完美呈现。
从中国格外兴盛、兴奋和不衰的旅游需求中,我们还可以看见和感受到旅游和生活多层次的关系。一条微信说,“不要以为人的欲望,就是吃喝拉撒;不要以为人的欲望,就是功名富贵。不信,你去旅游试试!”另有一段微信总结了激发旅游的十大欲望,“第一是热爱自然,第二是满足好奇,第三是品尝美味,第四是换个活法,第五是不期而遇,第六是挑战自我,第七是发现自我,第八是激发灵感,第九是展示自我,第十是超越自我”。这些“流行文化”基本可以代表出游大众的认知:旅游,既有生活最基本的需求欲望,也包含发展自我提升境界的高层次追求,是各种追求的集合。这个认知比我们熟悉的“需求层次理论”更痛快淋漓地反映了旅游和生活生命各个层面的关系。
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
“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个当下流行的热门话题,表象上看好像只是市场和旅游者的时尚语言,但是从时代的视角看来,这里有正在形成的观念跃层。其一,这是“生活必需品”的加强版,体现着强度、丰度、重要度的加强,意味着“旅游不仅是日常生活必需品,而且是日常生活”;其二,有超越自我的意思,在旅游和休闲生活中,摆脱日常生活的各种束缚,追求短暂“理想的生活”,对工作的人生和奋斗的人生,是一种平衡。强大自我,实现自我。其三,内含存在着观念的革命。
关于观念的革命,需要多说一点,这个革命来源于时代,对应着科技革命和“爆炸式发展”的现实。这几年我们不断被科技发展的冲击波刷新思维,尤其是广泛聚焦人工智能是不是产生意志,人类的工作如何被大量代替的问题,我们意识到,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其实都有基础问题被改变带来的原来领域本身的解构或者再重构的问题。旅游业就用了很多脑力来研究“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有闲时代”这个大势。
“前所未有的有闲时代”听起来有点夸张。但是从科技发展和“休闲时间”的因果关系看,“休闲和旅游”问题的“夸张”,主要是科技的加速度发展太快太“夸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一再指出,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从旅游业和休闲产业的角度看,人类休闲或者社会休闲的问题确实在酝酿史上最大的突破和挑战。“人类可能真的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有闲阶段”。“前所未有”超越了世人对社会发展的本来认识,但并非不靠谱。我们一直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获得自由发展的前提,时代走入了一个广阔的“新高原”,我们不能不思考重建“有闲时代”的生活意义和生活方式的问题。
“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从自己的专业领域,思考提升“有闲”的价值和意义的一种“描述”,还没有完整的价值体系支撑,也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技术理论,我们只是描述了一种社会经济学的重要现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深刻需求。
在科技生产力爆炸式增长的今天,旅游和休闲被当作生产力发展的“副产品”可能是不对的,旅游作为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开始参与我们对生活意义和目的的构建。旅游的本质正在重新定义,旅游这个现象的生命力,从来都来自对生活趋势和走向的深切把握,来自对人和人类精神物质需求的深层满足。旅游这种现象,在从基本需求满足后的成功中,突围创新升级,而人类生活品质也在产品的不断进步中获得提升和改善。从这个意义上,“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些革命气质,我们可有察验?
“弱关系”向“强关系”的演进
每一个认识的完成都是在时代浪潮无数次冲刷后逐渐形成。更多的问题还在形成中。旅游的活动和人的生活的关系,是从“生存性”到“享受性”和“发展性”的一个跨越。这个演进是一种经济发展市场的趋势和动向,是社会转型的关口,也是新阶段的表征。现在看自然而然,自然前提,自然存在,不用研究,但是我们不是“超验”的,我们对旅游和美好生活的关系的认识是一步一步来的。从旅游产业的角度可以看到,旅游和人的关系的变化,同时蕴含着几个相应的变化:一是市场的变化,人的发展,都是以“需要”的不断满足为形式,阶梯式出现和逐级式实现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包括对自然的需要和对社会的需要,又包括个人的需要和群体的需要,还有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等不同形式。从经济上看,我们列为发展性消费,也是经济发展的“新高原”。
二是旅游业“标的”的改变,就是“以人为本”的目标,成为第一位的目标。旅游业的功能进行调整,新时代旅游业最本质的提升,还是“以人为本”。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的最终需求目标”的轨道, “人们对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才能升级,“以人为本”的更高级需求才能理所当然被尊重。发展性消费,完美地对应着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也完美对应着马斯洛的“人本主义”需求层次论。
三是对“发展性”认识深化,物质满足之后的时代,精神需求的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跨国界、跨时代的元问题。经济发展,社会如何理性、健康的发展,关键在我们说中国在全面小康的时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可以尝试在小康阶段没有全面满足的需求,在现代化、增强现代化的2035年发展阶段,和2050年发展阶段去完成。走出旅游业的语言体系,社会未必认同。所以,我们需要集中行业的高端智慧,进行深入一些的研究。
我认为,旅游一直需要这种具有超前性的研究。
(作者为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
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赵晓丹
7月2日,石济客专济南枢纽工程正式铺设轨道。济南枢纽工程竣工后,济南东站可以连接济南西站,济青客专过来的火车,可以通过济南枢纽工程接入石济高铁和京沪高铁,接入全国铁路网。[详细]
有政策的保证,有财政补贴的激励,更有社区居委会当和事佬,但“民意关难过”仍是济南老楼加装电梯的最大阻碍。自济南市老楼加装电梯政策公布后,姚红是最早提议给老楼加装电梯的业主。[详细]
一位居民在往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里投掷垃圾。据王磊介绍,甸新家园和平里小区共有485户住户,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试点,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80%以上,目前办卡户数已有323户,办卡比例66.6%。[详细]
由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反映济南公交K52路女公交驾驶员董丹见义勇为感人事迹的电影故事片《一路同行》,4日上午在济南公交举行开机仪式,电影将于2018年下半年与广大观众见面。[详细]
今天下午及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忠林在舜耕山庄先后会见了益邦控股集团董事长牛永杰、龙湖集团总裁邵明晓、国家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发展研究基地主任李锡玲。[详细]
今天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主持召开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工作推进会议,研究我市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各项工作。孙述涛强调,要发挥省会城市优势,积极和省里对接,确保谋划工作时跟上省里的步伐、符合省里的思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