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 能唤回曾经的诗意生活吗

2016-12-15 10:14:00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游雪晴

  原标题: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 能唤回曾经的诗意生活吗

  12月7日0时41分,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了“大雪”节气。“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

  “大雪”节气一周前的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世代相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也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祖先曾经如此“诗意地栖息”在这片土地上。

  独有的宇宙观 蕴含数千年智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也是传统历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俗学家刘魁立认为,过去常说中国的历法是阴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即是阳历的部分。

  “《夏小正》一书是我国最早记录节气以及物候变化的里程碑式的文字,所记载的内容和观察,是后来‘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基础。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的实质是地球与太阳的相互运动,以及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物候与气象的有机组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周兵说。

  南京农业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严火其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结的雨热气候规律,起源于黄河流域,反映了我国独特的气候特点,几千年来一直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业生产。

  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也深深影响着东亚国家。韩国、日本有很多与我国相似的习俗。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科学价值深远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周兵介绍说:“‘第五大发明’的说法有科学依据。以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来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二十四节气虽没有从这些角度去解释,但也从自然现象中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认知,客观反映了我国雨热同期、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不过,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二十四节气”的适用性也发生了变化:桃花常常在惊蛰节气到来前就红了;清明节后时常出现气温飙升,一日入夏;夏天暴雨强降水多了;冬天里冷空气频数小了,寒潮强度变弱了,暖冬成为新常态。

  周兵说:“我国气候专家研究发现,在区域和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整个季节循环趋于整体增暖,对气候学意义的节气而言,全国平均状况下的早春到初夏节气提前了6天至15天,夏末到初冬的节气推迟了5天至6天;大暑天增加了81%,从白露到寒露显著推迟了5天左右,大寒天减少了57%。”这些说明了气候变化对“二十四节气”产生了影响。

  依然锚定着 现代人的生活坐标

  随着科技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能力增强了,设施农业、大棚蔬果等让我们不再受节气的严格制约,二十四节气似乎不再指导现代生活了。

  “但农业生产还是要以利用自然为前提,我们这片土地上雨热变化和大的季风变化的特点没有变,‘二十四节气’对当前生产生活还在发挥基础指导作用。”严火其说。

  “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在农业生产上至今还遵循着很多农谚来调节休息和劳作,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

  现代人养生也看重节气,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而“三月八,吃椿芽儿”“冬至饺子夏至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更是现代人随口而出的生活指南。

  今天有的地方,仍有相关节气的活动,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有的地方仍把冬至等当作节日一般度过,比如非遗项目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等。

  申遗成功唤起 一代人的文化自觉

  “我们完全没有想到,我们的祖先们活得这么美,这么温暖。每隔十五天,就有一个仪式,就有一个故事。而每一个生动的故事里面,都包含着中国人所独有的宇宙观。”作家申赋渔在得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他认为,二十四节气有着中国人美好的记忆、诗意的生活和理想的未来。每个节气里都有一些浪漫而古老的传说,而这些传说之中,隐藏的是人与自然的息息相通、中国式的生活艺术、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每一个节气,都是人们试图与天地沟通的一个庄严的仪式,都是人们诗意生活的生动画卷。

  “赞天地之化育,辅万物之自然,尽人事之所为。”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胜德表示:“由节气发展而来的传统时间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对于社区、族群和国家的文化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唤起一代代年轻人的文化自觉,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和群体之间的对话和包容,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据介绍,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文化部等多部门将联合推出《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建立“二十四节气”传习基地。还将组织农学、天文学、民俗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为中小学生编写“二十四节气”知识读本,开设专题讲座,并设计或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意味着更多义务和责任”。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翟德玉说,此次申遗成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记者 游雪晴(游雪晴)

初审编辑:尹玉涛

责任编辑:济南高娜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济南工业北快速路高架桥开始浇筑 明年底先行通车

    15647553642049644603.jpg

    工业北路快速路建设高架部分已经开始浇筑箱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周青先 摄  齐鲁晚报记者近日现场探访了解到,工业北快速路全线高架桥已经浇筑起了部分箱梁。除了路口之外,上跨济钢铁路桥的高架桥部分也将使用预制钢—砼组合梁桥施工。[详细]

    12-15 09-12齐鲁晚报
  • 济南道路洒水结冰连年上演 事故量翻倍加剧早高峰

    W020161215266731508307.png

    14日气温过低,洒水导致历山路结冰。7点55分,济南交警再次发布突发路况信息:青龙桥路口、泺源大街、黑西路、黑北路、泉城路、老东门桥附近等多条道路也出现结冰。记者梳理发现,洒水车洒水致使道路结冰诱发轻微事故并非首次发生。[详细]

    12-15 09-12齐鲁晚报
  • 济南违建:建的比拆的快,走完拆违程序最长得一年多

    267936551755703037.jpg

    济南市天桥区天建天和园小区8号楼南侧的违建被下达责令拆除通知后,一年半未拆除,今年十一期间又建了一栋。其中,城管执法部门对责令限期拆除而不能拆除的违建,可以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并处罚款,但并无强制拆除的处罚。[详细]

    12-15 09-12齐鲁晚报
  • 神州租车蝉联2016年度中国最佳雇主

    [详细]

    12-15 09-12大众网
  • 济南市委理论中心组举行集体学习 王文涛王忠林出席

    为了不断提升济南软实力,进一步讲好“济南故事”,深入实施开放战略,加快推进“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步伐,市委理论中心组今天举行2016年第六次集体学习专题辅导报告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涛主持报告会;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王忠林,市人大常委会主...[详细]

    12-15 09-12济南日报
  • 92号汽油上涨三毛五 济南人加满一箱汽油要多花17元

    在本月初济南92号汽油重回“6元时代”之后,15日凌晨,迎来“两连涨”,而且涨幅创下近4年以来最大,上涨0.35元/升。据介绍,此次调价上调幅度不仅将创下年内新高,更将成为自2013年3月成品油新定价机制执行以来,国内油价最大上调幅度。[详细]

    12-15 09-12济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