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祖街道三德范村

2016-01-07 15:17: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今年年初,央视四套播出了《记住乡愁》44集“三德范村——立规守德”。7000多人的村庄长治久安,村规家训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在促进村民自治、社会和谐中绵绵发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与时俱进的村规家训

  家有家风,村有村规。从乾隆年间的“禁伐碑”,到街口门洞之上所刻“人和”二字,形形色色的石碑,是最为质朴的民间乡约,约束着三德范村人的行为,也让村里的三十多个姓氏宗族,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和谐共荣。

  上世纪70年代,各家族之间协商讨论制定了村规民约,半个世纪以来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今年年初,村党总支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对村规民约进一步修订,含“明理守法、过失相规、尊老养老、婚姻家庭、优化风俗、生态文明、维护公共设施”7部分共54条,内容细致完善,简洁明了。既传承优良传统,又取舍有度去其糟粕;既有“处事谦让,以和为贵”的道德规范,又有“给老人适时清洗更换被褥衣服”等具体要求,让村民学有标准,做有方法。

  人和则村兴,这种农耕时代的质朴乡情,在三德范村三千年的历史中一脉相承,让三德范村代代和睦、世世兴旺。直到今天,在大众社会的道德体系近乎重建的大环境之下,三德范村依然独善其身,维系着祖先建“三德楷模”之村的美好愿景,维持着让人艳羡的“锦屏山畔好人家”的田园古村风貌。

  移风易俗的儒学讲堂

  为探索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新型乡民自治,发起乡村儒学实验的山东大学教授颜炳罡,与三德范办事处书记张江一拍即合,决定筹建儒学讲堂。投资20万元,整修改造原三德范小学,建成三德范村儒学讲堂。每周日上午九点,颜教授带领讲师到村为村干部、村民们授课讲学,今年4月至今,已经开讲15次,基本围绕“解读三德范”“仁爱”“孝”“和”等与村民日常相关的主题进行讲解,专家充分结合农村实际,深入浅出,老人儿童,座无虚席。同时,利用周四下午,在三德范小学为小学生授课,教育孩子朗诵弟子规,讲授文明礼仪,目前已授课6次;在河道沿岸两侧安装40余个音响设备,定期播放传统文化讲座知识,推进国学教育;成立民间传统文化研讨会,弘扬三德范村传统文化。

  儒家学问帮助村民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平衡与和谐。“最显著的变化是丧葬礼仪的改革。”村里老人说,过去丧葬礼仪铺张浪费,人们迷信于大操大办,有时候光吃喝费用就达2万多元,整个过程要拖上3天左右。现在村民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学习,接受厚养薄葬的理念,减少了程序,缩减了时间,既守住了传统,也更符合孝道真谛。

  清风正气无处不在。自今年起,村里已给50多位80周岁以上的老人送去了生日蛋糕,为20多个新的生命送去了生肖吉祥物。8月30日,举办了本村大学新生联谊会,特邀颜炳罡教授为入学前大学生们上了一场生动的大学教育课,今年考出64名本科生、8名研究生参加。为奖励考上大学和研究生的孩子而设立的基金会也正在筹划中……

  不断传承的古村文化

  古村遗址是乡愁的载体。三德范村内文物古迹众多,古村格局完整,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办事处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治村内环境,整修村内河道,提升村内环境。依托古村、古道、古巷、古宅,新修一处古村记忆博物馆,打造古村风貌,搭建古村落游览线。多方筹资对玄帝阁进行整修,对墙体壁画进行抢救性修复,恢复了原有风貌。对禹王庙、人和巷等文物古迹进行维修和抢救性保护,对玄帝阁以及禹王庙附近民宅进行具体规划并进行收购,整理收集古村落的历史文物,为建设三德范民俗历史文化展览馆奠定了基础。这个村重视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开发,清淤河道,挖掘元代桥涵和明代碑刻五块,发现明代碑刻10多块,为研究三德范历史文化和古村的变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另外,三德范村每年年底举办“斗春联大赛”,村民积极参与,更将各家的家训家规以春联的形式表现出来,张贴出来。每年组织3支扮玩队和1支“芯子”队,走街串巷演出,展示农村风采。新建民俗博物馆、文献馆,传承历史,记住乡愁。通过形形色色的文化活动,传统文化得以延续,村民的凝聚力不断提高,带动了村庄经济发展、兴旺繁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娜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