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项目分红、蘑菇创收……这个贫困村趟出脱贫新路

2020-01-23 16:12:03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冷广奎 魏鹏 范明昱

编者按: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今年春节期间,大众网·海报新闻将连续第11年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全体编辑记者将继续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大众日报创刊80周年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进一步锤炼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在春节期间、在回家路上,用手中的笔、话筒和镜头记录时代变化,集中反映山东干群一鼓作气、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和实际行动,充分展现欣欣向荣、欢度春节的美好景象。

时间:1月22日

地点:济南市历城彩石街道西丝峪村

记者:冷广奎 魏鹏 范明昱

1c6227cde3473fac38fbc623fbe3468e.jpg

村里的公路拓宽后,公交车通到了村口。

       大寒节气后的第二天,新春临近。早上不到九点,一通热闹的锣鼓声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彩石街道西丝峪村响起,拥军小分队正在为村子里28户退役军人和现役军人家属送福字、贴春联。

       68岁的刘尚彬便是这支小分队的敲鼓人。“村子变了,生活条件好了,我心里就畅快了,感觉干啥都有力气。”如今刘尚彬每年能拿到2500至3500元的分红,夫妻二人全年纯收入达到1万2以上,日子不再过得紧巴巴,这多亏了党的脱贫好政策。

       在历城区城乡交通运输局派驻的第一书记赵立国的带动下,村民的日子变得红火起来,整个西丝峪村变了样,修建机井吃上自来水、拓宽村路通上公交车、因户施策开展的扶贫项目蒸蒸日上、文化标语处处上墙润人心.......新时代下农村人居和谐的美好画卷,正在西丝峪村徐徐展开。

279f636dac24a3eef0c48f4240178330.jpg

张福兰拿出自己的“扶贫户家庭收支账簿”向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冷广奎介绍她家一年的收入情况。

坐享扶贫项目分红 夫妻二人全年收益1万2

       2017年7月到西丝峪村担任第一书记的赵立国,已在这个村子任职了2年半。据了解,西丝峪村现有人口187户,601人。谈到从最初面对村里64个贫困户“束手无措”,再到现在享受脱贫政策的贫困户还有12户,赵立国表示其过程并不容易。

       什么才算脱贫?对于西丝峪村里的张福兰而言,最重要的无疑是“吃饱饭”“走好路”“住牢靠房子”“生病能看医”,这些曾围绕在她身边的担忧,现在都得到了解决。“以前下山卖玉米要走40分钟的山路,现在通公交车了,交通太方便了。”61岁的张福兰向记者介绍,眉眼间不自觉地露出喜悦。

       赵立国告诉记者,张福兰是拥军小分队刘尚彬的妻子,由于夫妻二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劳动能力并不高。2019年,张福兰与丈夫的家庭纯收入共计达到了12425元,除了少量的种地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和项目分红。

      “村里每年都会给我分红,平时对象也会在村里的公益岗打打零工,一天能赚60块钱呢!”张福兰口中所说的“分红”,就是村里产业扶贫项目带来的收益。

       据了解,西丝峪村用产业扶贫项目资金92万元入股了南泉牧业和山东金交中心,年收入能够达到8.1万元。“南泉牧业惠及了彩石街道的10个贫困村,主要经营黑驴养殖和光伏发电,每户贫困户一年平均可以分红2500到3500元之间。”

       在张福兰家里,记者看到墙上醒目挂着“家庭医生签约联系牌”,责任医生和联系电话一目了然,收入有了来源,医疗也有了保障。“政府还给免费安装了3块碳晶板取暖器,1年给1200元的电费,我们自己一分钱不掏,冬天就能过得暖和和的。”张福兰笑道。

12cc946d854d6bf9988c5ebf867be445.jpg

李存坤向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冷广奎介绍自己的蘑菇种植情况。

“输血”也“造血” 大棚蘑菇1年增收2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要脱贫不返贫,除了“输血”还需要“造血”,可村子里家家户户贫困情况和劳动能力均不一样。如何做到因户施策,实现精准脱贫?赵立国表示:“咱们实行党员包户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1个干部包2户,私人订制脱贫计划。”

       李存坤的大棚蘑菇,便在此基础上产生。刚进入李存坤家里的大门,一摞摞摆放在框子里的平菇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这些都是摘下来质量不怎么好的,新鲜的昨天已经拿到集市上卖了。”

       据李存坤介绍,自己是退伍军人,妻子常年患病需要吃药,家里还有2个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在帮扶干部的建议下,他选择了种植蘑菇。

说干就干,由于李存坤有过种植经验,再加上村里经常为村民组织农业技术培训,很快130平方米的蘑菇大棚拔地而起,每年2万多元的纯利润让李存坤心里乐开了花。

       “虽然只有1个棚子,但收成也是不错的。最近蘑菇新鲜长得好,而且也快过年了,每斤能卖到4块钱。”李存坤告诉记者,昨天是年前最后一个大龙堂集,为了能把最后一批新鲜蘑菇卖出去,他起了个大早去集市,一上午的时间就卖出去800多块钱。

1d760e0b26cd4b3acdb232fa436e2147.jpg

130平方米的蘑菇大棚每年有2万多元的纯利润,这让李存坤心里乐开了花。

“靠山吃山”种花椒  脱贫有劲日子带劲

      “这个村子三面环山,土地不肥沃,庄稼的收成并不好。”赵立国指着不远处连绵的群山告诉记者,西丝峪村有耕地850余亩,大部分都是山坡地,30公分的土下面全是石头,树苗长着长着就容易旱死。如何能靠山吃山、壮大村民集体经济发展?赵立国想出来了一个办法。

       2019年,赵立国率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奔赴陕西韩城,学习考察那里有名的“大红袍”花椒,回来后便在西丝峪村开辟出了80余亩地,种上了花椒,并给村民免费发放花椒苗8000多棵。“既然这里的土地不适合种庄稼,我就结合地形、光照等条件试试种花椒行不行,通过示范带动,如今花椒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30余亩,使撂荒的土地得到了利用。”

       去年一年,赵立国带领全村改造自来水管网,新建200立方米蓄水池;在悬崖陡峭路段安装防护栏300米;修复生产路2公里、主道路1.3公里;对15户贫困户厨房、厕所进行改造升级;为51名70至80周岁老人购买银龄安康保险......这些仅仅是看得见的改变,而看不见的改变,则是西丝峪村的村风悄然发生了变化。

a9e518a55f6daa8c1a89736b4522bea6.jpg

文化标语上墙,是西丝峪村“扶贫”又“扶志”的最好体现。

       尊老爱幼、勤俭朴素、诚实守信……各个小巷的文化标语上墙,是西丝峪村“扶贫”又“扶志”的最好体现。党员干部积极作为、抓严抓实主题教育、入户走访靠上服务,党建工作的扎实引领,为西丝峪村的脱贫攻坚战筑起坚固的堡垒。

      “村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日子有了奔头,脱贫也更带劲。”赵立国告诉记者,2020年,他想再翻修2条生产路,通过引水上山,将村里撂荒的土地逐步流转出去,为村民增加收入,让西丝峪村的村民们都能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成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帆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