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这是一个因生命的遗憾和苦痛而造就的特殊群体。
因为残缺,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承受着比常人更多的考验。但是他们拥有和我们一样的生命尊严,他们不想成为社会的包袱,也希望通过劳动自食其力。
一直以来,就业门路窄、技术贫乏和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农村残疾人脱贫致富的三大障碍。为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致富梦想,港沟街道积极寻求破解之法,大力扶持发展残疾人助残基地,探索出一条扶贫助残的新路子。
变输血为造血,打开致富之门2015年,当地政府依托济南市历城区香玲核桃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一家集安置和辐射带动为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扶贫基地———“我的兄弟姐妹”冶河香玲核桃扶贫基地。该基地位于港沟街道冶河村,按照“政府搭台、土地流转、合作经营、保底收入、扶贫助残”的建设指导方针,坚持“民办、民管、民监督、民受益”的原则,实行“合作社+农户+残疾人家庭”的运作管理模式,形成了“变输血为造血”的帮扶机制。
目前,该基地种植良种核桃1500亩,其中残疾人家庭种植近300亩;育苗面积850余亩,其中残疾人家庭育苗面积110亩;辐射周边残疾人家庭户种植核桃近500亩;基地直接安置13名残疾人在基地从事各种生产劳动,为他们购买养老保险,实现企业化就业,通过劳动平均每人年收入达12000元;辐射周边5个行政村116户残疾人家庭通过种植核桃或繁育核桃苗木,实现增收致富。
基地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农村残疾人就业问题,形成一个变输血为造血的良性机制,同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解决残疾人家庭所面临的生活困难,为他们的生活撑起一把保护伞。
按实际效益计算,入社残疾人每年可获得收益5000元,入社并就业的残疾人年收益可达12000元。入社的残疾人不仅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通过参与社会生产,赢得了自身尊严,实现了人生价值。
实践证明,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保证了基地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也形成了扶贫与就业相结合的新路子。更重要的是,此种帮扶模式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村残疾人通过核桃种植获得稳定收入,真正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稳定收入在做好服务上,基地严格按照“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包装标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注册商标、统一销售价格”的“六统一”运作模式,为每个残疾人家庭免费提供核桃苗木、专用技术、肥料和农药,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对残疾人家庭生产的核桃统一收购销售。该基地重点繁育了抗病虫害、早实、丰产、薄壳的“香玲”、“丰辉”、“鲁光”等20余个核桃品种,生产的优质核桃销往全国十几个省市,让残疾人家庭收入得到了提高,生活得到了改善。冶河村李书芳是一名视力三级的残疾人,种有3.6亩核桃,原来每亩收入2000元,经过基地的扶持和技术培训,现在每亩增收5000元。
该基地建有完善的办公区域,在区残联指导帮助下制定了完善的培训、跟踪服务机制,完善了残疾人员档案及扶贫、就业、培训、学习制度。该基地配有独立的教学场所和电化教学设备,培训管理制度规范,培训资料齐全,能为所安置和辐射带动的残疾人提供实用种植技术培训,是一处集综合性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残疾人扶贫基地,为残疾人脱贫致富搭建了一个新平台。
该基地先后被山东省农业厅和农业部评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冶河香玲”牌核桃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并被评为历城十大农产品;2008年5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到该基地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为减少传统销售模式对经营效益的冲击,2015年6月合作社与淘宝网签订合作协议,运营成立淘宝网冶河香玲核桃直销网络店铺,销售天然原味纸皮核桃、儿童型纸皮核桃、孕妇零食薄皮核桃、去皮鲜核桃、青皮核桃等17种产品。贫困重度残疾人高光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核桃的网络销售,旺季淘宝网店销售核桃一天可达2000 -3000单。核桃销往北京、上海、天津、浙江、陕西等27个省(市),赢得市场和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2015年11月20日,基地与宏济堂阿胶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了每年不低于50吨核桃仁的购销合同,需用核桃100余吨,实现了基地和残疾人家庭的稳定增收。
扩大辐射范围,助力精准扶贫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冶河香玲核桃扶贫基地已经起到了辐射到户、带动到人的作用,被安置和辐射扶持的残疾人,已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目前,冶河香玲核桃扶贫基地已辐射周边寨而头村、冶河村、鸡山坡村、里子村、蟠龙村5个行政村116户残疾人家庭实现了致富增收。下一步将扩大辐射范围,带动燕棚村、两河村、桃科村三个贫困村发展核桃产业,为残疾人家庭免费提供核桃苗木、专用技术、肥料和农药,开展技术培训,实现残疾人家庭彻底脱贫。
为了扩大辐射范围,助力精准扶贫,实现可持续、全覆盖,该基地制定了三大战略:一是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努力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全方位、多渠道争取资金,为基地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三是依靠科技、教育扶贫,使残疾人掌握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基地就业,从而辐射和带动更多的残疾人从业、就业,实现扶贫基地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全覆盖。(樊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