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
民生热点
历史名人
  • 张尔岐

    张尔岐 (1612~1678) 字稷若,号蒿庵,今济阳镇张稷若村人,明清之际着名经学家。与两弟分居,自择劣等田产;其二弟残疾(盲人),甘愿代其承担赋役30余年,临终还嘱咐儿子们为叔父代承赋役。

  • 卢永祥

    卢永祥 (1867~1933) 原名卢振河,字子嘉,今济阳镇举人王村人,北洋皖系军阀。1924年,直皖战争爆发,直系军阀齐燮元,孙传芳联合攻击卢永祥,卢众叛亲离,惨遭失败,被迫下台,假道日本赴奉天投奔张作霖。

  • 王为民

    王为民 (1949~1997.9),汉族,济阳区新市镇红庙村人,高级工人技师。1968年入伍,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9516部队战士、济南钢铁厂机修分厂浇铸工、胜利油田临盘指挥部采油三队电焊工、临盘采油三矿、一矿副矿长等职。

  • 江兰馨

    江兰馨 (1918—1940) 化名江精干、江先民。今济南市济阳区新市镇江店村人。1938年6月,到冀鲁边区军政干校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期满后被组织派回家乡,开展抗日活动。江兰馨密切联系群众,在进步青年中积极发展民先队员,建立抗日地下联络站,并以江店村红枪会为基础建立起抗日武装。1938年冬,驻新市据点的12名伪军到江店村催款抢粮,江兰馨得知后,立即组织红枪会会员将他们全部消灭,缴获长、短枪12支,揭开济阳县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

  • 李路明

    李路明(1917~1976) 原名李尚法,今孙耿街道李家屯村人。高小后当过学徒和小学教师。1935年9月,国民党军交通第2团当驾驶兵。该团开赴西安后,李路明接受抗日进步思想,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艾元徵

     艾元徵 (1624~1676) 字允洽,号长人,今孙耿镇人。1646年(顺治三年)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学士、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任户部侍郎期间,曾出京勘验田亩,以确定田赋征收数额。因区划得宜,农村没有出现百姓转徙失业的现象。任左都御史期间,艾元徵多次上书请求朝廷广圣孝,重国本,整饬官场风纪,屯田养民,缓征赋税。任刑部尚书期间,狱无分大小,必求其合于情理和法律,受到皇上责备,不心存芥蒂,一如既往,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

  • 王文训

    王文训 (?~1867) 今垛石镇田家屯人。王文训出身农家,习武术,识文字,性情豪迈,颇具胆略,且急公好义。同治年间,官府苛征赋税,县衙征收漕米时又将尾数上捐,见零成整,官吏从中渔利,百姓负担沉重,怨声载道。王文训见义勇为,村中凡有应付差役催粮事宜一身承担,为乡亲免去了许多祸殃。

  • 孙九龙

    孙九龙 (?~1900) 今曲堤镇三教堂村人,本村义和团大师兄。1900年,义和团在天津遭受帝国主义、清政府打击后,其幸存势力向南发展。

  • 苏耕夫

    苏耕夫 (1923~1986)原名苏传茂,男,汉族,新市乡苏家庙村人。1945年参加革命。1948年被评为渤海军区二分区司政机关模范工作者,荣立二等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担任过德州专区文工队戏剧教员、山东省文化局创作组组长、山东省文联戏剧编辑和《前哨》月刊社戏剧编辑。

  • 柏锦林

     柏锦林(1858~1900)字云卿,回河镇小吴家村人。着名学者、书法家。其家境贫寒,但刻苦力学。幼年寄居于济南,在南关张仙庙内学习。九岁时,即能默抄上下《论语》,塾师以其为神童。十六岁入邑庠,每考景贤书院,均名列前茅。

  • 解系

    解系 (?~300) 字少连,西晋时着县(今济阳县)人。历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雍州刺史、扬烈将军、西戎校尉等职,少时洁身自好,不阿权贵,为时人所敬重。公元291年(惠帝元康元年),征西大将军赵王司马伦镇守关中,对氐、羌等少数民族残酷镇压,激起了氐、羌人民的反抗。

文化旅游
澄波湖

澄波湖于2004年立项,位于新220线与开元大街交汇处北侧,总面积近3000亩,建成后将成为济阳的一大特色,呈现济阳水景园林城市的特色。根据规划,该区域将建成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居住、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区,成为济南北部特色新城区的一部分,使济阳的城市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绝佳的生活居住环境必将吸引大批旅游、投资人群的到来,实现经济建设的一大突破。

卢氏旧居

卢氏旧居建于1917—1919年,是北洋上将卢永祥在老家济阳区回河镇举人王村修建的集住宅、宗祠、学校于一体的建筑群,总占地面积7325平方米,建筑面积1861.3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051.3平方米。新中国成后,卢氏旧居收归国有。1951年以来先后做过县里的粮食仓库和村小学,后来处于闲置状态。2013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周氏庄园

周氏庄园位于济阳县垛石镇后楼村,是现存比较完整的济南市黄河以北唯一的一处明末清初的古建筑群,为进士周耀德明代万历年间(北厅是嘉靖已有的建筑)所建。 后经历代延续建设直到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规模最大时有“六厅十八进”之称,占地面积约16000多平方米。当地人形容当时的周家说, “马行千里不吃他家草,人行千里不住别姓店”。 1998年电视剧《武训传》外景曾经在这里拍摄。中央电视台CCTV-4《走遍中国.走遍济南》摄制组,山东电视台《美丽山东》栏目组等众多媒体先后对这座庄园进行过报道。

刘台遗址

刘台遗址位于曲堤镇刘台村西约150米处,系山东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处地处鲁北黄河冲积平原南端,东南距黄河10余千米,北邻徒骇河2千米。墓地坐落在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遗址上,呈高台状,高于地面约2.5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山东省、德州地区、济阳区的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对该墓地进行了3次科学发掘,清理、发掘4座西周墓葬,出土大量铜、陶、玉、石、骨和蚌器。六号墓是当时山东地区所见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铜器组合最全、玉器种类最多、保存程度完整的西周早期墓葬,共出土33件青铜

邝冢遗址

位于太平镇邝家村西南400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心为高台地,最高处高于周围地表4米。东西宽122米、南北长138米。1973年夏,考古人员在此试掘探沟1条,出土了龙山、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时期遗物,有灰陶三足盘(残)、商代蚌质鱼钩、浅褐陶器之凿形足及石铲、石刀等,为龙山文化遗址。遗址地表散落大量陶片,以商周时期居多。另外,遗址北有大邿城、小邿城村。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把椅子三个“圈”,浑然一体不用钉

圈椅,将直线与曲线,方正与圆润“圈”在一椅之间。作为我国古典家具中极具代表性的家具,圈椅因其造型古朴典雅、线条简洁流畅而广受好评。而生长在黄河岸边的柳树,因其韧性强劲、宁曲不折的特性,成就了一种更为特殊的圈椅——仁风圈椅。为了解仁风圈椅的特殊之处,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济阳仁风镇大牛李村一探究竟。

济阳黑陶

龙山文化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历经岁月洗礼,凝结先人智慧,以黑陶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济阳黑陶匠人拥抱龙山文化,遵照传统技艺,融汇现代创意,在黑陶上加入掐丝、剪纸、大漆等工艺,为龙山黑陶注入新的活力。为感受济阳黑陶文化的别样魅力,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济阳龙格黑陶制作厂,探寻济阳黑陶的未来与过去。

济阳鼓子秧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济阳鼓子秧歌历史悠久,孕育于商周,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鼓子秧歌与海阳秧歌、胶州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济阳鼓子秧歌伞、鼓、棒、花齐全,套路变化繁多,动作粗犷豪放,节奏欢快热烈,气势恢宏磅礴,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是民族舞蹈艺术中的奇葩。先后被济南市政府、山东省政府列入首批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崔寨德兰柳编手工技艺

柳编是我国传统的手工编织技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在我县崔寨、仁风等地均有分布。过去,济阳县地处黄河洪泛区,每到汛期,农田常遭水淹。而柳条不怕涝,易生长,农民便用它编成各种柳制品,聊补生活。时间一长,柳编成了当地人抵御自然灾害且能谋生的一项重要技艺,济阳县的柳编业便传承发展下来,尤以崔寨德兰柳编具有代表。“德兰”柳编由谷庙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兰创办。多年来,她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条柳资源,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创出了诸多独特的编织品种。

济阳黄河泥塑

济阳黄河泥塑起源于黄河下流沿岸地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济阳地处华北平原,南依黄河,北靠徒骇河,过去济阳地处黄河泛洪区,每到汛期农田常被洪水淹没,庄稼收成不好,当地农民为了养家糊口便到黄河岸边采泥,后经晾干用纱布过滤制成泥胚,制作出各种动物形象走街串巷,以此来维持生活。

太平寸子

“太平镇茅家村的踩寸子起源于清朝末期,是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舞蹈。“踩寸子”也叫“唱秧歌”、“姐儿调”,“寸子”是一种木制道具,30厘米左右,寸子底部套着绣花小鞋,表演者踩在寸子上走动时,宽而长的裤腿可以盖住寸子的木柱,有一种若隐若现、风姿绰约的视觉效果。

曲堤镇乔家村上杠高跷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曲堤镇乔家村上杠高跷渊源流传,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高跷表演者脚踩高跷,踏锣鼓而舞,和鼓乐而动,是集舞蹈、杂技、小戏于一体的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是济阳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套路丰富多彩、动作灵活多变;表演动作有夜叉探海、苏秦背剑、怀中抱月、鹞子翻身、猛虎跳崖等,尤其是上杠、跳人、上木板、打劈叉等高难度动作,突出了该村高跷技艺高超、惊险刺激、热烈豪放而又欢快

济阳钩绣技艺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钩织刺绣工艺在中国有近4000年的历史,早在一万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已经开始用捻线和骨针制作衣物。济阳钩绣是由钩织和刺绣两大工艺结合而成的,是中国传统编织工艺和欧洲抽纱技艺相结合的结果。如今,济阳钩绣自成一派,独具一格,以钩为主体,以绣为点缀,要经过纺线、上色、图案设计、钩织、刺绣等多个步骤,纯手工制作,工艺精细,立体感强,朴实中又有灵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并广泛流传于民间,是中华民族悠久钩织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镇特产